《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成果
2025-7-16
最新一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了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的研究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编辑核心能力重构的实践与思考》。该成果此前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南方传媒总编辑、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常务副理事长肖延兵在2025年6月的出版智库成果发布交流会上发布。
文章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的应用,对出版核心价值链产生了系统性变革与效能挤压。在最能体现编辑价值的选题策划、编辑生产、营销发行的三大关键业务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版大模型呈现了极大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进行的实验数据发现,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编印发全流程,可以降本增效达到20%。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内涵的转变,编辑个体迫切需要在工具驾驭、价值决策、组织战略三个维度实现能力跃迁。同时,编辑个体、出版机构和出版行业需要在把握技术新趋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编辑能力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合力推动编辑核心能力重塑。
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系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重点培育机构,是南方传媒的内设机构,由南方传媒所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日常运作。智库以出版、传媒、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出版传媒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打造基于调查数据,立足湾区、引领行业、探索未来的出版传媒领域先锋智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于2025年7月11日第6版智库成果专栏刊发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研究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编辑核心能力重构的实践与思考》
全文如下: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编辑核心能力重构的实践与思考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enAI)在出版业已经覆盖内容创作、场景交互、数据处理等应用场景,主流垂直模型已有10多个,如知网的出版传媒行业大模型、方正的星空出版大模型等。广东省出版集团积极探索AI落地应用,2024年开始在广东人民出版社试点了大模型工具应用“出版AI生态示范项目”系统。在试点过程中,通过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数据对比研究,测试了AI对策划、编辑、营销环节的效率提升,总结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编辑面临的新挑战以及重构编辑核心能力的路径。
出版GenAI重新定义编辑工作内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的应用,对出版核心价值链产生了系统性变革与效能挤压。在最能体现编辑价值的选题策划、编辑生产、营销发行的三大关键业务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版大模型呈现了极大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进行的实验数据发现,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编印发全流程,可以降本增效达到20%。
选题策划综合提效25%左右。传统模式编辑找选题“拍脑袋+翻数据”依赖的是编辑个体的经验与有限市场数据,常面临选题同质化、论证不充分等问题。现在,AI能实时结合全网热搜、平台销量、社交媒体话题,快速生成一份选题分析报告,辅助精准选题,避免策划中因个人喜好而产生低效选题。
编辑生产综合提效约19%。三审三校是编辑的看家本领,但人工审稿难免受个人能力、精力限制。AI可以秒级筛查错别字、敏感词,还能保持质检标准统一。在设计环节,输入图书主题,AI就能生成多种排版方案,编辑只需择优微调。印刷环节过去靠经验估算印量,现在AI能动态预测需求,既避免库存积压,又防止断货。
营销发行综合可以提效18%左右。传统营销常陷入“铺渠道、拼声量”的困境。AI优化了整个流程:它能分析历史销售数据,精准锁定目标读者群;能监测竞品动态,提炼差异化的图书卖点;还能实时追踪推广效果,动态优化投放策略。这种闭环机制有效提升了营销发行的投入产出比。从广东人民出版社的AI应用实践来看,编辑核心能力中属于规范性的技能,极有可能被AI替代、超越,如语言规范、语体风格、校对排版、数据审核、格式调整、法条引用等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基本技能;属于编辑核心能力中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得到极大的加强,如融合内容策划、技术应用、用户洞察与产业协同的系统性创新。如跨学科选题策划创新、叙事形态创新等从“0到1”的工作,是编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立身之本,需要在AI应用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提升。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编辑创新性能力的挑战
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内涵的转变,编辑个体迫切需要在工具驾驭、价值决策、组织战略三个维度实现能力跃迁。
一是工具驾驭能力。编辑应具备更全面的AI应用功能选择能力,将出版需求转化为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方案。如对图书进行审校时,对AI审校结果的处理形式,需要按照编辑效率最高的方式进行设计,节省操作工时,编辑主导价值判断,AI负责模式计算,最终形成可迭代的智能工作界面。此外,还需有更综合的技术应用适配能力,特别是对算法修正指令与语料质量的把控能力,对人工智能修正过程和结果进行把关。
二是价值决策能力。当人工智能高效处理执行性任务时,编辑的核心职责将向更高阶的价值判断与策略决策跃升。这一能力层级要求编辑超越对技术工具的操作,聚焦于内容价值的深度挖掘、创意引领与文化导向的把控,确保出版物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效益。
一方面,编辑需要更敏捷的选题策划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强化求新求变能力,培养选题的敏感性,积累选题策划经验。另一方面,编辑需要更深层的内容导向把关能力。目前人工智能已能够出色完成对文本工作的检查、纠正,需要编辑重点把关的,更多的是涉及导向性、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三是组织整合能力。组织整合层能力要求编辑超越个体工作范畴,站在全局高度审视人机协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团队结构重塑,并前瞻性地规划智能化转型路径,从而引领出版机构在技术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出版团队协作的背景下,编辑的组织与整合能力体现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形式。这就要求编辑主导融合两方优势的协作流程,既要明确划定机器标准化处理与人工创造性干预的衔接节点,又要建立灵活可调的协作模式,以适应不同项目特性。
编辑核心创新性能力构建的思考
个体层面:编辑个体能力的迭代。编辑个体的能力需要迅速养成并不断迭代,在技术融合方面,要从工具使用者成为AI协同的主导者。一是编辑既要懂业务痛点,又要懂技术能做什么,找到最佳结合点,成为“工具选型专家”。二是编辑要掌握更综合的技术应用适配能力。AI的输出质量取决于“喂”给它的数据。编辑的一项新任务,就是为AI筛选优质语料,比如剔除带有偏见或错误的内容,确保训练数据干净,使AI输出既符合需求,又坚守出版品质。三是不断提升编辑选题策划的创新能力。编辑用AI拓宽灵感来源,但用人脑做创意筛选和提升。广东人民出版社在AI应用试点过程中,注重要求编辑人员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保持创意能力。四是掌握内容导向把关能力。AI是辅助工具,终审权必须掌握在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文化责任感的编辑手中。在关键决策和质量把控环节,必须严格保留人工复核,确保出版工作的质量与专业性不受影响。
出版机构:出版机构的机制创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出版行业的背景下,出版社或出版机构构建编辑创新性能力需从技术赋能、流程重构的维度系统推进,形成“人机协同、价值共创”的新型编辑生态。
一是重构编辑评价体系,评估标准应更注重编辑的创新能力、AI应用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鼓励引导编辑积极学习提升AI技术应用能力,为编辑成长成才营造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生态。二是在技术赋能方面,开发、训练与出版机构特性相符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个成熟的大模型,需要经过模型研发机构、使用者大量的数据训练,需要出版机构基于自身大规模语料数据的喂养方能熟练。三是在流程重构方面,出版机构需要训练编辑的协作组织整合能力,将其打造成“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既要管理作者、设计师等人类团队,又要协调AI的工作流程。
行业层面:行业生态的协同共建。一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建立AI生成内容的质量评估体系。例如,要求服务提供者对训练数据安全、模型安全等进行评估,并明确人机协作伦理审查机制,建立算法审计机制,避免内容同质化与价值观偏差。二是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出版企业共建“出版+AI”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总体而言,编辑个体、出版机构和出版行业需要在把握技术新趋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编辑能力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合力推动编辑核心能力重塑,才能AI时代让出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撰稿人:肖延兵、李军、杨晓雯、刘光金、刘俊彦)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