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出炉,广州7成青少年遭网络欺凌,5成选择“自己处理”
2016-12-15 来源:金羊网
(原标题:《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出炉,广州7成青少年遭网络欺凌,5成选择“自己处理”)
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出炉,广州7成青少年遭网络欺凌,5成选择“自己处理”
文/金羊网记者 李静 通讯员陈桂芳
近日,随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发酵,青少年欺凌问题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让青少年欺凌事件拓展到网络。广州青少年是否遭遇过网络欺凌?14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香港游乐场协会 ,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联合发布《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分报告《广州报告》指出广州7成青少年过去一年曾遭网络欺凌,同时61.4%的受访青少年既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而中学生成为网络欺凌的高危组别,其中高中生群体中遭遇欺凌比例达77%,初中生比例则为76.1%。
报告还指出,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欺凌他人以及被他人欺凌的机会也就越大,而受到网络欺凌时,54.8%的广州青少年会选择“自己处理”,向父母求助仅占35.7%。业内人士建议,基于校园欺凌以及网络欺凌的隐蔽性,家长、学校以及老师应加强校园欺凌的敏锐度,同时可向“12355”热线求助。
穗青少年每天上网超6小时,有超500名网友者占比6.2%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发酵让青少年欺凌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网站的风靡使得网络欺凌演变成全球化问题。广州青少年有无遭受网络欺凌?14日,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香港游乐场协会 ,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联合调查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面向社会公布,其一系列数据显示:网络欺凌现象已趋向普遍。
据悉,本次调查共历时4个月,收回香港、澳门、广州及其他华人地区有效问卷3965份,调查对象皆为24岁或以下青少年,其中广州有效问卷1157份,男性占38.2% ,女性占61.8%。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青少年的一代如今成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广州青少年到底有多爱上网?数据显示,受访广州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6.03小时,其中74.2%的青少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认识新朋友,远高于香港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交友的比例(58.3%)。
有意思的是,正是基于对社交媒体的热爱,广州青少年的网友数量也较往年有所增加,其中仅有17.4%的青少年没有网友,而有超过500名网友的比例则达6.2%。
7成青少年曾遭网络欺凌,欺凌者多为“陌生人”
与“校园欺凌”一样,“网络欺凌”如今在青少年中已数见不鲜。此次调查报告更显示,网络欺凌己经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欺凌方式,且网络欺凌情况要比2013穗港澳网络欺凌调查结果的欺凌比率(17%)及受害比率(63.7%)高很多。
报告指出,广州、香港、澳门三地青少年整体实施网络欺凌行为比率为68%,网络欺凌受害人比率为72.9%,其中广州61.7%的青少年过去一年曾对人实施网络欺凌,71.2%的青少年过去一年曾遭网络欺凌。此外,调查数据还表示,网络欺凌者及受害人会出现角色重迭,其中61.4%受访青少年既是欺凌者也是受害人。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都有哪些?调查研究发现,无论从对欺凌者及受害人角度比较,最常见的网络欺凌行分别为”骂战”、”骚扰” 以及 ”起底”,而“开心掌掴”、“色情简讯”、“诋毁”等方式也被不少青少年采用。
到底谁在充当欺凌者角色?调查发现,“朋友”(29.8%)和“学校某人”(22.8%)在香港、澳门青少年群体占比最高,而广州方面则主要是“陌生人”在欺凌青少年,占比高达39.8%,“朋友”欺凌的占比20.5%。
欺凌者为何要欺负他人?数据表明,整体受访者网络欺凌别人的目的主要是“报复”占38.1%,其次为 “发泄愤怒” (32.6%)及 “有趣” (31%)。而广州受访者网络欺凌别人的目的主要是“有趣”占36.4%,其次为“发泄愤怒” (27.3%)及“ 他们是应得的” (27.3%)。
高中生成最大欺凌者,欺凌者的抑郁指数高于受害人
为何会出现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事件?调研团队的数据表明:青少年施暴与情绪状态紧密相连,其中曾经历网络欺凌事件的青少年,无论其角色是受害人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他没有亲身经历网络欺凌的青少年。
记者了解到,本次调查报告提供的青少情绪自评量表评分显示,香港、澳门、广州等地青少年的压力及抑郁指数均处于正常或轻微状态,且均出现轻微至中等焦虑情况。其中,广州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不容乐观:焦虑指数(11.74)已处于中等焦虑状态,抑郁指数(11.15))虽然呈现轻微状态,但远高于香港(9.07)、澳门(9.93)青少年的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还表明,过去一年曾经历网络欺凌事件的青少年,无论其角色是受害人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他没有亲身经历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其中,欺凌者的抑郁及压力指数还高于受害人。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男生,不过,数据却表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更多对别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但往往男性也比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受害人。
此外,调研团队还发现,网络欺凌还跟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学历分布有关,其中,广州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机会也就越大;学历分布上,高中组别的凌欺者及受害人比率最高,数据显示,高中组别有46.8%在过去一年成为了网络欺凌的受害人,同时有40.7%曾向别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
5成青少年受欺凌时选择“自己处理”,广州设12355热线服务青少年
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都会选择如何应对?数据显示,广州受害人的反应首三位为 ” 拦截欺凌者” 占37.8%, 其次为 ” 离开网络” 占28.0%及 ” 不做任何事” 占24.4%。
不同于香港、澳门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首选朋友求助,广州青少年更倾向于“自己处理”,数据显示,受到网络欺凌时,54.8%的广州青少年会选择“自己处理”,向父母求助仅占35.7%。
“遇到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时,不喜欢向父母和官方机构求助是现在青少年的常态,由于这些欺凌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多孩子往往会认为向人求助是弱者行为,自己本身就缺乏求助欲望。”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社工中心续静告诉记者,青少年在遭遇欺凌时往往会寻求同辈朋友的支持,其中支持的正效果为“安慰”,反效果则为“报复”,而一旦同辈朋友导向出现偏差,受害者变欺凌者的概率也会大为增加。
记者了解到,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早在今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其实,广州青宫已开通青少年求助热线,但打来热线求助的都不是青少年。”续静告诉记者,今年11月,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具体建设运营的专门为青少年而设立的服务热线“12355”已正式开通,平台可通过来电接听、线上咨询、电话录音、来电跟进等方式,为广大青少年、家长提供“来电必答、留言必回、求助必复”的热线服务,同时可在倾听青少年心声、解答青少年困惑、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作用。
如何才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已为多名求助青少年提供解决方案的续静建议,基于校园欺凌的隐蔽性以及欺凌者和受害者角色的重叠性,学校、家长以及专业社工都需强化对各类欺凌行为的敏锐度,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他们,要想保护自己,就不要伤害别人。同时,对于欺凌者,家长和学校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也往往是受害者。”
【案例】受害者变欺凌者,专家建议关注欺凌者需要
“12355”热线开通后,续静一共收到过4单求助电话,但求助者都并非是青少年,而是青少年的家人。
“他们一开始只会说孩子可能出现了点问题,但社工调查发现,事情的原因并非这样。”续静说,今年有家长曾给致电表示“可能基于工作难找等原因,孩子开始殴打父母”,但社工调查发现,真实的原因其实是:求助者的孩子幼时就患有轻微精神病症状,以致于在同龄人中表现滞后,在学校的表现也就不太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名孩子求职时频频受挫,而他则将个人的不幸转移到家庭身上,开始对父母施暴,从受害者身份转变为施暴者。
“现实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可以瞬间转变,而这些急需社会关注。”续静表示,以往处理欺凌事件时,受害人是主要关注及服务对象。但此次调查发现,在网络欺凌事件中,无论是受害人及欺凌者其心理健康都受到显着影响。欺凌者的心理状态甚至比受害人差, 因此在设计有关服务时,应同时关注欺凌者的需要。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