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在京发布
2016-1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胡博婧)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介绍并主持了本次发布会。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五本。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战略合作单位是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的社会心态调查中,将社会信任分为一般信任和角色信任。居民对于不同社会角色采取不同的信任策略,回答“请问您对以下人群的信任情况如何”时,居民选择最信任的是家人,其次是好朋友,再次是同学或同事、教师、自己认识的人和邻居,然后是医生、警察、法官、律师、农民工,这几个职业角色的受信任水平仅次于教师,接下来的是出租车司机、单位领导或老板、专家、保姆、记者、企业家和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人,而政府官员、政府的办事人员、外地人、外国人、宗教信徒、有权的人、神职人员、有钱人、中介机构人员,得分依次排在后面。
同时蓝皮书指出,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信任度最高,而50年代出生的人信任度最低;教育水平与关系信任成正比关系,教育水平较高的受访者对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度也较高,但在一般信任上,低学历者更倾向于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高学历者更倾向于不信任社会上大多数人;农村居民的一般信任度最高,但城市中外地农村户口居民一般信任度最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主持发布会。本网记者 胡博婧/摄
与会专家学者致辞。本网记者 胡博婧/摄
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 胡博婧/摄
相关报道
>社科院报告: 一线城市压力大 二线发达城市更宜居
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指出,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并非宜居城市。而二线发达城市生活压力感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较为宜居。
生活在哪些城市压力最小?
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
报告指出,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并非宜居城市。而二线发达城市生活压力感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较为宜居。
报告提及的二线城市为32个,其中二线发达城市8个,包括重庆、杭州、南京、济南4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还有青岛、大连、宁波、厦门4个计划单列市。
目前,很多一线城市都实施了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京沪等地的落户积分要求较高,有的甚至需要交纳7年社保。相比之下,属于二线发达城市的重庆等地对外来人口,包括大学生、农民工进城则采取鼓励的办法,显得有些另类。
重庆社科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邓涛认为,重庆9个区都有商业中心,各个区都能发挥好自身完整的功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北京等城市是摊大饼的形式,周边都想向中心靠近,就容易造成拥堵。
“重庆和其他一二线城市情况不一样,各个城市还是要结合自己特点来发展和做要求。”邓涛说,重庆还是一个二线城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劳动力,所以欢迎农民工等加入。
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过大
上述蓝皮书认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远高于其他城市,最大生活压力源从高到低分别是物价、交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健康。
其中,一线城市就业压力感和二三线城市水平相同,但低于四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经济和家庭人际方面的压力感,均高居其他城市之上。因此,一线城市不宜居。“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热词和公众话题。
但是,四线城市也未必宜居。
调研发现,四线及以下城市除了交通和住房压力感低于一线、二线城市和整体平均水平(不过也高于三线城市)外,其他经济压力源也并非最低,收入、教育、医疗、健康、赡养老人、工作学业压力接近全国整体平均水平。而在家庭与人际压力感上,更是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和二线、三线城市。
所以,四线及以下城市可能并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逃离一线城市返回小城市,工作机会少,做什么都需要靠关系,干事要“拼爹”成为对此现象最为形象的描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所专职研究人员王业强认为,这是整个社会资源错配的一种现象。一方面,一线城市发展机会多,收入高,但是压力大;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虽然工作机会少,收入低,拼关系,但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
“从个人发展机会角度看,到哪发展,主要看你考虑生活成本压力还是职业发展成长的压力。”王业强说。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慧芳认为,已经有一波人逃离北上广了,几年前很多人因为北上广压力大回到家乡,甚至房地产开发商也看重三四线城市。不过,现在无论是回去的人还是开发商,很多又回到一线城市了。
“各个城市最后怎么发展,还是要靠市场配置资源,单靠限制也未必能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张慧芳说,宁波最近几年房价涨得慢,经济增速不高,人口流入不多,所以没有采取限制人口的措施。
二线发达城市较宜居
上述报告认为,三线城市相较于一二线、四线及以下城市,在经济压力感、家庭人际压力感上均为最低,三线城市普遍宜居。
同时,二线发达城市也较为宜居。二线发达城市的生活压力感,体现在经济压力和家庭人际压力上,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一线和三线城市。南京、杭州、宁波和重庆的总经济压力感不仅低于整体水平,从生活压力感角度考虑,可以称之为宜居城市。
该报告认为,将二线城市细分为二线发达、中等发达、发展较弱城市,再和三线城市比较后可以看到,虽然二线发达城市在住房、交通和赡养老人三个与经济有关的压力感上逊于三线城市,有较高的生活压力感,但在其他经济压力感上,特别是家庭和人际压力感上是低于三线城市的。
而未来各个二线、三线城市该如何实施人口调控政策,也需要仔细权衡。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下一步要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王业强认为,很多一二线城市已经是特大城市,如果不加限制,人口不断涌入,超过了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出现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对城市本身的发展不利。现在的问题是,越大的城市、级别越高的大城市,比如省会城市,由于权力集中所带来的资源集聚能力、发展机遇更多,因此就业机会也多。
“所以下一步要提高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重庆目前主城区人口接近1000万,国家给重庆的定位是超大城市,本来应该严控人口增长。但是重庆鼓励农民工进城,且提供公租房,也鼓励大学生在重庆就业。重庆目前房价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和直辖市全部排名中偏低。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实施了严格的限制人口增长措施,其中北京积分落户的条件之一是要纳税7年。
重庆社科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邓涛认为,重庆和其他很多城市不一样,重庆是统筹城乡示范区,农民进城可以增加建设用地交易,区县政府鼓励农民进城,置换农村用地,保障建设用地,并给予一定补偿,满足农民社保需要。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服务要求高,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好,人们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所以要向大城市聚集。”邓涛说,大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信息资源丰富,如果不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话,优秀的资源还是会向大城市集中。(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逃回北上广” 是理性选择
■那岩
逃离北上广后,一些人又选择逃回北上广,这是为何?12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给出了答案。蓝皮书解释称,四线及以下城市可能并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逃离一线,返回小城市,工作机会少,做什么都需要靠关系,干事要“拼爹”,成为对此现象最为形象的描述,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故乡仍为异客。(中新网)
点评:房价高企,大城市病苦不堪言,但北上广依旧是最理性的选择。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公共配套最为完善,就业环境最为公平,经济活力最为发达,生活节奏最为超前。回到小城市,不说圈子社会中的人际规则,也不说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些硬件设施,任何新鲜事物都是从大城市向小城市普及,诸如网约车、共享单车,都是如此。相比于这些公共配套和社会活力,小城市的交通、空气恐怕并没有多大优势。
近日,格力电器全员加薪“1000元”引发业内热议,董明珠12日在央视财经论坛上回应说,“我给员工加薪1000块钱,别人说你为什么加那么多,我怎么办?那你也应该加呀,明年我还加1000块钱,你又怎么办?员工们创造了财富,他们就应该有权利去拥有。”(央视财经)
点评:“董小姐”是不是赌气没人知道,反正只要加薪,员工都会很高兴。相关企业或许会压力山大,毕竟工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但对于相关行业之外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寄望于老板的善意或者赌气并不靠谱。没有一个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员工相对于资本来说永远都是弱势者,别说正常加薪,连保证正常休假可能都是妄想。格力式的加薪终究只是个例,缺乏可复制性。(来源:新快报)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