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近五成家长每日陪伴孩子少于3小时
2016-5-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十二五”时期,中山非户籍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并超过户籍人口。中山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人数也不断增加,其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为此,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于2015年底走访中山市教体局了解现行相关政策及随迁子女学校基本情况,并从2014年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60%以上的8个镇区中各抽取1所随迁子女小学开展调研,采用配额抽样方式,选取480名学生和480名家长进行访谈,从而形成了《中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学生和家长访谈报告》。近日出炉的这份报告显示,六成以上学生家庭租房居住,近两成学生家中没有独立书桌,上学遇到的主要烦恼除了成绩等问题外,有23 .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与当地人有“差别”;在非住校学生家长中,近五成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另外,家长最担心户口不在本地影响孩子升学。
近五成学生有转学经历
受访学生中,来自外省的占71.3%,来自本省外市的占23.1%,其他则为本市户籍学生;学生基本上都已在中山居住1年以上,其中,四成以上学生在中山居住5年以上,一些学生从记事起就在中山生活。
受访学生中,生活住房为自有住房的占29.8%,租房的占64 .0%,其余的则是住在亲戚朋友家或住在单位宿舍等。调查显示,近九成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有2名或2名以上子女。81.9%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里有自己独立的书桌写作业,18.1%家里没有独立书桌。一些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变动,在不同的城市或镇区流动,其子女也随之转学,而转学的流动性势必对孩子的学业产生影响。近五成受访学生有转学经历。无转学经历的学生中有36.4%认为学习成绩优秀,45.7%认为是良好;而有转学经历的学生则仅有21 .2%认为是优秀,48.2%认为是良好。而转学次数较多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23 .1%受访者感觉有“差别”
随迁子女跟随父母离别家乡,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与当地户籍家庭存在差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上学遇到的主要烦恼,过半受访学生选择了成绩问题,排在生活问题和人际交往之前;有23.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与当地人有“差别”,11.7%对语言不通比较烦恼,9.0%表示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调查显示,52.7%的受访学生愿意继续留在中山上学,45.6%表示随父母(家长)的意愿。40 .4%的受访学生希望小学毕业后在中山继续读初中。
仅四成家长可每天辅导功课
国中调表示,在有工作的家长中,仅有26.7%的家长表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外来务工人员通常工作时间较长,这无疑会对陪伴孩子的精力造成影响。在非住校学生家长中,近五成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
虽然有九成以上家长每天与子女相处超过1小时,但由于工作之余的生活杂务,这些时间里真正陪伴孩子、辅导孩子功课的时间大打折扣。受访家长中,只有41.7%可以每天都辅导孩子的功课,42 .9%只能偶尔辅导,11.3%只能在周末及节假日辅导,4.1%基本没有辅导。
最担心户口影响孩子升学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忍心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而带着孩子随迁。在孩子的上学问题上,家长要面对选择的无奈之余,还要面对其他的烦恼,排在前两位的是升学和学费问题,62.3%的受访家长对户口不在本地影响升学最为烦恼,49.6%的家长对上学费用高感到烦恼。排在第三、四位的则是成绩和时间问题,24.6%的受访家长对小孩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烦恼,14.4%对没时间照顾小孩感到烦恼。
建议
推广新生网上预报名系统
针对本次访谈结果,国中调在报告中建议,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1月1日起,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因此流入地有关部门可通过就业岗位统计定期公布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以免盲目迁移、就业困难以致影响子女的入学。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社区村居和企业工厂,应加强新生网上预报名的宣传推广。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在新学期开始前提前为适龄上学的子女办理网上预报名,以便教育部门准确掌握学位需求、新生情况,更好地统筹学位及相关资源。
鼓励支持公办教师流动支教
虽然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门槛已经放得很低,然而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将有限的资源优化整合成为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国中调建议,加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交流互动,进一步统筹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如闲置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等支援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教师流动到学校支教。另外鼓励社会办学,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适合随迁子女入学的民办学校。(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陈晓华 通讯员国中调)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