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十个适龄青年4个“上大学”
2016-4-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见习记者冯群星 教育部7日发布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后我国新增本科院校403所,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比1949年增长310倍,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大满足了民众“上大学”的需求。不过,近16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从13 .37攀升到17 .68,生师比偏高问题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生师比攀升临近“红线”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昨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接近3700万,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则从1949年的0 .26%增长到2015年的40%,预计2019年可以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也持续攀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 .68。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不高于18的要求,目前全国高校生师比总体处于合格水平。
据了解,教师是学校投入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是学校产出的最重要成果,生师比是从人力的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反映学校教育的生产效率。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的生师比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6,与之相比中国存在较大差距。报告指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新增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944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其中403所占四成多是2000年之后批准设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介绍,这些院校大多数由高职高专学校升格而来,分布在非省会城市的有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
“它们的出现,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瞿振元说,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增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到57 .8%。与此对照的数据是,1998年全国本科高校591所,50%以上集中在20个大城市,地级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
吴岩则提供了另两项数据:新增本科院校中,超过60%的院校位于欠发达地区,家庭贫困的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毕业以后50%是在本地就业。吴岩表示,从区域和人群结构来说,新增本科院校也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作出了贡献。
各级高校生均拨款差距大
报告采用的评估维度之一是“办学资源支撑度”,即教育经费、校园设施等投入情况。吴岩介绍,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长了4 .9倍,从762 .50亿元增加到4502.73亿元。
此外,高校生均拨款也普遍提高,但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差距明显。对全国494所普通本科高校的调查显示,985高校的生均拨款约为17519元,211高校约为13231元,新建本科院校约为10706元,尚未达到财政部、教育部相关文件“不低于12000元”的标准。对此,报告建议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近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剧增,财政投入的增长则相对较慢,尤其是在现有的两级管理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生均拨款出现了较大差距,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远远不及部属高校。
察时局
985、211高校仍存“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报告通过抽取579所普通高校2014年的数据发现,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优占比达到70%以上。不过,985高校和211高校学生的评优占比低于普通本科高校。
这是否意味着名师名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欠缺?吴岩坦言,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很高评价,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相对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时间、精力投入不够。
对于“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吴岩强调,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目前更多地把大学老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论文当做对其工作的认可,“这是必须改变的”。(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群星)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