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约50个应急站"沉睡"在社区内 不出大事无人关心
2016-1-12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广州未来三五年还要建3000个,“应急通”APP年内上线
城中村起火消防车开不进怎么办?独居老人在家中受伤有谁能比救护车更快赶到?这些意外常因救援不及时导致悲剧发生,社区等基层应急预案是目前预案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站(以下简称“应急站”)的建立,就是为了增强这个环节。不过,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尽管广州目前已建有约50个应急站,但很多市民对于身边的应急站却不甚了解。而广州市应急救援协会则表示,市民知晓率低是多种原因造成,该协会在推进应急站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为了解决信息传播的问题,今年内将上线“应急通”APP,市民的紧急求助信息会被及时传达到附近的应急站,救援反应时间将大大缩短。此外,未来3年至5年还将在全市建成3000个站点。
走访 市民知晓率低 发生意外更愿打110或120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应急管理专家李伟权告诉新快报记者,应急站都设在小区内,承担着防灾减灾、科普、便民服务三项职能。平时,应急志愿者还会对附近居民进行应急知识义务培训和宣传,利用站内设置的数字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免费代办各类缴费服务,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可利用地利,在政府专业救援队到来之前,抓住“黄金十分钟”,用站内的应急救援设备施救。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广州市内的应急站大多分布在天河、白云、番禺等区城中村的火灾多发地,多数应急站装备齐全,功能强大,但附近街坊表示,发生意外更倾向于拨打电话110或120求助。
●荔湾区、天河区 街坊:只知它存在不知它用途
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市第一个应急站——位于荔湾区和平路公交车黄沙总站附近的“多宝站”,只见这是一间跟报亭差不多大的小屋,大门紧锁,门上贴着一份通知,称“原锁锁芯损坏已更换,如需应急使用请联系多宝街综合行政执法队,联系电话:81814730”。记者透过玻璃门看见,应急站里放有轮椅、照明灯、电脑、办公桌椅和书报架等物品,墙上还贴着一份“社区应急救援器材一览表”。记者向附近商户、行人等询问,多数人表示,虽然知道有这么一个应急站存在,但不知道其具体用途。
西城都荟的物业管理人员张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上班路上经过这个应急站,发现它一直锁着门,不清楚是否开放过。在上下九一带上班、经常在黄沙总站乘坐公交车的邓小姐也是这样说。邓小姐说,如果需要救援,她会选择拨打110或120。
与“多宝站”一路之隔的一个小卖部老板告诉新快报记者,他看到过应急站开张,不过一直都冷冷清清。“不过,没人找他们也许是好事,证明没发生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天河区。在员村二横路11号大院楼下有一个应急站,但新快报记者询问了该大院20名居民,其中16名表示,不清楚应急站的功能,另外4名表示对应急站的存在一无所知。
●番禺区 物业人员也不知小区有应急站
2013年12月6日,番禺区首个应急站启用,地点位于市桥街侨基社区居委会鸿禧华庭小区内。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该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该应急站目前没有开放。该应急站内配备消防器材,具有救火的功能,但只对小区业主开放,记者不能进入。对于应急站是否有其他功能,该物业管理人员表示并不清楚;至于关闭原因,他表示是政府行为。而记者询问了几名业主,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小区内有应急站,连站岗的保安也表示不清楚。
●白云区 设置一年多仅演习时用过三次
白云区黄石东路天云街35号东区内设有一个应急站,新快报记者从小区物管处了解到,应急站是街道安排设置的,已经有一年多了,不过暂时没有正式使用过。
“我的理解是,这就像买保险,不出事当然用不上,一出事就起作用。”小区的保安告诉新快报记者,应急站投入使用以来,小区没有出过事(火灾),但是为了避免生疏,物管处在常规的消防演习里加入使用应急站设备的环节,迄今为止已经演习过三次。
“平时是上锁的,因为里边的装备有一定价值,怕被偷。”保安张大哥解释,每一轮值班的保安都会佩戴应急站的钥匙,换班的时候再交给下一班的人,定期检查小区消防设施的时候也会去应急站看看设备有没有故障。
解释 没有“开门”“关门”之说 志愿者也不是标配
市民不熟悉应急站,此前甚至有媒体报道称,位于荔湾区的广州市首个应急站历经多次关停又开启的尴尬局面,对此,广东省应急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应急救援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副会长安立志解释,应急站不是经营性场所,不存在“开门”和“关门”的状态。应急站就像电器的保险丝,电器没有故障时没人关心保险丝,但这不代表它没有用或已被废弃,只要电器出现故障,保险丝就能够尽量减少故障带来的影响。
对于应急站缺乏“人气”,安立志解释,前期的应急站建设配备有志愿者,志愿者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信息,不过经过前期的试运行,发现就算配有志愿者,在发现灾情及时反应方面也不是很理想,“如果真的出事了,志愿者要听到别人呼喊才去反应,还是不够快”。
安立志告诉新快报记者,社区等基层应急预案中有“黄金十分钟”的说法,经过前期试验,协会方面准备推出“应急通”APP,市民一旦发现或者遇到灾情可以通过APP求助,附近的应急人员马上用应急站的设备实施救援,这能大大缩短信息传播和应急反应的时间,预计这个APP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发布。所以,以后将视具体情况而定是否设置志愿者。“白云区有的社区尝试将治安岗亭或值班室设在应急站内,这也是一个解决应急站志愿者人员配备问题的办法。”安立志称,经过前期试验,一些设站的标准也会适当修改,目前正在加大宣传力度,希望解决推广难的问题。
难题 应急站免费进社区 物管市民却兴趣不大
安立志介绍,目前要设立一个应急站,先是由街道申请,各区的应急办将所有申请汇集上报,再由协会派人到申请地点逐一落实各项标准,通过后就可以安装站体、放置设备,再由协会对属地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设立一个应急站成本约为10万元,资金大部分由协会支出,街道还可以申请2万元补贴,所以申请设站的街道只需要安排好场地和人员就可以了。应急站免费进社区本是好事,社区管理方不需要掏一分钱,又能起到紧急救援作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协会却遇到不少困难。
按照该协会测算,以每千米为半径或每3000-5000人设置一座应急站计,广州至少需要设置3000座应急站。目前,协会筹集到800万元,原计划建100个站点,但工作推进却“卡”在站点配套方面。
安立志举例说,按照方案,天河区的员村街道需要设7个应急站,但选点就遇到难题。城中村道路狭窄,街道设立应急站得解决电线、网线配套问题,如设在商铺区域,电费得按商业用电算,设在小区内得征得物业方同意。此外,社会观念也是应急站遇冷的主要原因。该协会曾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有些居民连册子都懒得领,一些物业公司也不愿让应急站占用公共场地。原本计划建7个站点的员村街道,目前只有两个社区的物业公司欢迎他们进驻,一个是11号大院老社区,另一个是美林海岸新社区。
目标 今年年底前 应急站站点或达到三四百个
安立志介绍,一旦“应急通”手机APP上线,不但不会取消已设立的应急站点,还会加快设立新站点的速度。
目前,广州市约有应急站50个,其中近一半为单独设立,剩下的采取“应急站+微型消防站”的模式设立。按计划,随着去年年底前一批微型消防站的启用,应急站的站点将达130至150个,到今年底,总量有望达到三四百个。
实际效果打折扣 应建立长效机制保运作
李伟权表示,广州市有很多人员密集的大型小区,也有不少超高层建筑,应急站的出现是对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有益补充完善,可以第一时间解决一些应急问题,并且充分提升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是“想法很好”,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
李伟权说,此前他曾对应急站进行过调研,“有些应急站虽然投入运营了一段时间,但长期不开门,周边居民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李伟权建议,应该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保证应急站的运作,“比如是否需要安排人员值班,政府是否应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问题要解决,志愿者等人的培训或者实战演练也需要系统安排,这样才能让应急站发挥作用”。
■知多D 应急站里有什么?
硬件:共配置15种设备,包括应急照明灯组、异向切割机、喷雾灭火枪、剪扩钳、起重气垫、抛绳器、救生圈抛投器、轮椅、自主呼吸器、担架、灭火毯、救援绳、灭火器、空气呼吸器等。
软件:前期试验的站点白天有两名专职应急志愿者值守,值班时间为12小时;夜间,站点将由社区保安、巡防队员或物业服务人员接手。除为应急救援做准备外,站点还会组织社区应急救援培训,计划在节假日对社区居民免费开展应急救援、自救互救等培训,并组织应对突发灾害的演练。后期设立的站点不一定有志愿者驻守,属地社区的治安员、巡防队员将充当应急人员的角色。
■延伸 庇护场所何处有?百米之内少人知
广州各区设有众多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救助中心和应急庇护中心,但指引不清知名度不高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应急管理专家李伟权告诉新快报记者,除了设置应急站以外,广州市各区还设置了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避险场所避险,比如天河区的天河公园,珠江公园等场地。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除了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各区还有救助中心和应急庇护中心等庇护场所,而这些场所,同样几乎不为市民所知。
越秀区每条街都有庇护场所
以越秀区为例。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秀区的每条街道都开设了用于社会福利工作及躲避自然灾害的救助中心和应急庇护中心,其中救助中心28个,应急庇护中心44个,每条街至少各1个。有的救助中心和应急庇护中心在同一地址办公,有的是设址在不同地方。
新快报记者走访位于越秀区农林街东园新村社区东园新村38号的越秀区农林街星光老年之家,这里周一至周五对老人开放,周六、周日休息。尽管从中山一路转入农林东路,只需100米左右就能走到该应急庇护场所,但记者一路询问应急庇护场所所在位置,几乎没有人知道。记者找遍前后左右都没有发现相关指引,连星光老年之家大门前也没有“应急庇护场所”之类的牌子。负责管理的保安告诉记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不仅星光老年之家可以用作庇护场所,连相连的长者日托中心、社区文化站等都可以投入使用。
广州市民政局介绍,在市气象部门发布寒冷、高温橙色以上预警信号后,应急庇护场所就为居民提供临时应急庇护,其中37个具备过夜功能的庇护场所在自然灾害橙色预警发布后,会24小时向居民开放,提供防寒避暑等基本生活救助,市民可以登录市民政局网站查询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
晓港公园应急指引不够完善
此外,新快报记者还对晓港公园地震应急避护场所进行走访。记者了解到,该避护场所是在原有公园设施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防震减灾与公园游览而成,也就是说,平时是公园,应急时期则可通过搭建避护棚等设施变为避护场所。
新快报记者发现,该公园各个大门前都设有“应急避难场所”的中英文标志牌,进门后的公园主道旁设立了地震知识宣传栏。不过,公园内的指示牌设置并不充足,大部分分岔路未见有指示牌,也未见总的应急区域分布图。比如,一进西门就有分岔路口,此处未见到应急区域指示牌。记者直走约百米后,才在另一个分岔路口看到应急区域指示牌,牌上注明了“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等资源的方向。此外,另有一个指示牌设立在古榕树下的小路上,并不显眼。
■数字 番禺避护场所可容纳全区人口三分之一
2014年,广州市番禺区协调市应急救援协会和小谷围街,在广州大学城陆续投放了10个“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站”,主要发挥广州大学城师生多、涉及面广的优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番禺区未发生因大灾而需要大规模启用应急避护场所的情况。在番禺区桥南街南区公园,有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可供约3000名群众临时避护的应急避护场所,以及两个临时应急区和救护点。至2015年6月,番禺汽车客运站广场等182处人防地下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备案,总面积121.68多万平方米,约可供48.46万人隐蔽避险。已建成应急避护场所容纳人数占番禺区常住人口数(146.75万人)的33%。(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廖颖谊)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