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珠三角PM2.5波动下降
2016-1-4 来源:南方日报
秋冬季节,广东迎来一年中最为考验空气质量的时段。上月22日至24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遭遇2015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灰霾天气,广佛等部分地区出现中度到重度污染。空气质量问题再度引发“老广”们强烈关注。
迈入2016,广东年味渐浓,大气环境能否经受住相对不利气象条件的考验?广东近年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如何,能否如期达到既定的改善目标?带着读者关注的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广东省环保、气象部门的权威专家。
根据专家研判,以我省的地理和气候规律,每年的1-3月份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区域性空气污染现象,专家们呼吁各地政府和市民共同做好这段时间尤其是节日期间空气污染防治,减少或不要燃放烟花炮竹。“过度燃放烟花炮竹,可导致PM2.5浓度迅速增高至上千微克/立方米,危害人体健康。”
分析??
厄尔尼诺背景下,不利扩散气象条件易出现
就在上月中旬人们仍为“广东蓝”津津乐道的时候,22日至24日,广东出现全省范围大雾、中度至重度灰霾天气过程,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先后出现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AQI>200),个别站点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达200微克/立方米。
在广东人印象中已经久违的空气重污染情况,为何又再度出现?
“在短期内我省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出现大范围灰霾以及空气污染的情况,主要是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造成的。”省环保厅大气环境首席专家、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钟流举表示。
省气象局生态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晓荣进一步分析,造成此次中至重度灰霾天气发生的气象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风速偏小且持续时间长,水平方向扩散能力较差;二是大气层结构稳定,污染物垂直扩散能力较差;三是相对湿度大、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增长和化学反应加剧。
“事实上,雾和霾这类低能见度天气,广东地区易发生在秋、冬、初春季,但2015年12月我省出现这种大范围的灰霾、大雾天气,在历史同期还是比较少见,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高晓荣坦言,自2014年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已持续了20个月,目前已达到峰值。受其影响,2015年12月份整体上,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影响广东的冷空气强度偏弱,暖湿气流偏强,易导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出现。
趋势??
多项污染物呈降势,2015年PM2.5可望接近达标值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出现局地空气重污染的情况,在广东并非常态。近几年来,广东空气质量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
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历史数据显示,从近15年的情况看,全省及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总体呈持续改善态势。
钟流举以逐个污染物年均浓度进行分析,2001到2014年,二氧化硫从2006年的高位呈下降趋势,2014年已降至1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15年基本相同)。
从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看,近15年基本没有显著变化。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面,从2001年的8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4年的62微克/立方米,期间仅2013年有较明显的波动,钟流举分析,近年来二氧化硫及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已基本与全省一致,但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地区人口密集、机动车尾气和大型工业污染源较多、较为集中所致。
在备受关注的PM2.5方面,从近十年(2006-2015年12月20日)来珠三角PM2.5区域年均浓度变化趋势看,“PM2.5呈逐年波动,但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2007年位居58微克/立方米的高位,2015年降至34微克/立方米左右。”钟流举说,值得留意的是,国家达标要求的二级标准值为35微克/立方米,即使年末的这次大范围雾霾事件最后使年均值略有拉高,但我省2015年PM2.5年均浓度可望自实施监测以来首次达到或接近国家的达标值。
短板??
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占比已超PM2.5
虽然广东PM2.5呈现下降趋势,但空气质量另一大威胁——臭氧却悄然抬头。钟流举指出,目前珠三角区域性臭氧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臭氧高值区主要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即广州、佛山、东莞、肇庆一带。虽然珠三角空气质量在三大城市群中总体领先,但臭氧浓度仅次于京津冀,高于长三角。
2014年广东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比例中,PM2.5占41%,臭氧占34%。2015年1-11月,首要污染物比例中臭氧已升至44%,PM2.5占30%。
“臭氧污染多发生在光照强烈,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与PM2.5完全不同,有时候明明看见蓝天白云,但其实臭氧已经超标了。”钟流举说,臭氧是二次污染物,大多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污染不但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增加大气的氧化性,促使大气污染物快速转化生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气溶胶等细粒子,成为PM2.5的一部分。
臭氧污染治理难度更大,广东近年治理臭氧已有所起步,如在喷涂、印刷、家具等行业率先制定了VOCs的标准,珠三角臭氧极端污染(峰值)有所削减,“但区域均值呈持续上升态势,大约以每年0.8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上升,表明珠三角大气的氧化性有所增强”,将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控和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钟流举说。
钟流举建议,广东应继续坚持以PM2.5和臭氧为核心,采取区域联防联控和多污染协同控制的策略,继续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较好地应对复合型的空气污染问题。
预判??
空气改善需警惕“天花板效应”
未来广东空气质量能否如期达到既定的改善目标?
根据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2017年要比2013年降低 15%。2013年珠三角PM2.5年均值47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说2017年应降至39-4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2015年我省PM2.5浓度很有可能在35微克左右,已接近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不过,钟流举表示这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由于最容易采取的、效果最显著的污控措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且大气氧化性呈增强的态势,未来我省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势必将遭遇“天花板效应”和“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近年来空气质量的改善,显然得益于污染治理措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相对有利的气象条件等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但还远不能松懈。
再者,多年来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是年际间波动下降的,也就是说“这年好,下一年又差些”。“2015年的气象条件总体对污染物扩散有利,但不排除2016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会有较大幅度反弹的可能。”钟流举说。
热点??
是否能见度低就意味着空气污染重?
广东地区PM2.5浓度和灰霾大多情况下对应关系较好,但在空气潮湿的状况下,不能忽视PM2.5颗粒的吸湿增长特性。同样污染程度的PM2.5颗粒从干燥空气中转移到潮湿空气时,会吸收水汽,然后体积大幅度膨胀增长,光线随之被大幅削弱,能见度迅速下降,灰霾程度加剧,人眼看到以为空气污染加剧了。有时候同样浓度的PM2.5,由于南方天气较为潮湿,看上去会灰蒙蒙,但北方却仍然是蓝天白云。
从上周的灰霾天气过程来说,后半段PM2.5浓度下降了,空气质量好转了,但由于湿度加大导致的颗粒物吸湿增长效应,灰霾还是维持了一段时间。(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钟奇振 李佳伟)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