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广东这5年GDP三级跳污染减少1/4
广东这5年GDP三级跳污染减少1/4

2012-11-9 来源:南方日报

    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最近,在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珠三角,接连传出两个喜讯,折射出这片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土地从褐色文明到绿色文明的5年巨变。
    10月31日,珠三角河流中的最大毒瘤“两河”宣告被驯服——历经5年整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一行检查后,高兴地宣布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转”、石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整治目标基本实现。其中淡水河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比2008年下降50%以上。
    11月1日,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上半年报告出炉——珠三角空气质量达标率首次达到九成以上,为2006年报告发布以来最好水平。
    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决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5年后,务实的广东人以实在的治理与显著的效果交上了答卷:
    在GDP5年三级跳(从3万亿到5万亿)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截至最新统计的2012年上半年数据与2007年对比,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了26.2%,超过1/4。广东省主要江河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8%提高到了79%,升幅21.9%。
    灰霾减少四成 半数重酸雨城市脱帽
    “没忍得住向今日迷人的蓝天喊声,‘你好正!’”10月31日,民间组织广州蓝天行动小组在微博上发出如此感慨。
    去年底之前,人们对灰霾元凶PM2.5感到陌生甚至恐惧。大半年之后,出门前先看看PM2.5,已成为环保热心人士乃至越来越多普通市民的习惯。
    这个变化源于广东对PM2.5信息公开的首吃“螃蟹”。今年3月,珠三角首批17个站点公布PM2.5等新国标监测指标数据,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布PM2.5的城市群,今年6月,公开站点增至62个。预计在未来1-2年内,按新国标开展监测的城市将扩展到全省地市。
    敢当“第一”的底气何在?这源于广东良好的空气治理基础以及清晰的思路。
    珠三角曾被许多人视为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为契机,实施珠三角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气象部门统计,2007年,广东省的灰霾天数平均为75天,到201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5天,减少四成,为近10年来第三少的年份。而广州去年的灰霾天数是34天,比2009年大幅度降低60%,灰霾天明显减少。
    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佳水平。2011年,深圳大运会空气质量创下了该市10年来同期最优,深圳市民将之亲切地称为“大运蓝”。
    省环保厅厅长李清说,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在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从体制、管理、投入、科技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以珠三角为试验田,广东创造性地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走出了一条解决区域污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的新路子。
    在这期间,广东创造了6个全国第一:广东是第一个建立区域性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的省份;第一个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写进地方规章的省份;第一个制定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区域;关停小火电在全国是排第一位的;第一个在全省统一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的省份;我们在国Ⅲ油供应方面是全国供应最早、范围最广的省份。
    记者翻查历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从2007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省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42.8%,二氧化氮下降10.7%,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25.3%。而虽然前期PM2.5缺乏广泛监测,但根据美国卫星的监测数据,广东PM2.5近六年间减少了34%。
    空气好转的背后,市民的感受真真切切。“以前下雨,我就不敢上街,担心淋多了酸雨会秃头,现在总算放心了”,广州白领陈小姐放下了心头大石。2010年,下雨一度是全省最酸的广州,成功摘下戴了十年的重酸雨区帽子。东莞在2009年就告别重酸雨区。5年间,全省重酸雨城市减少了4个,全省城市酸雨频率从44.7%下降到了38.2%。


共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