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5年GDP三级跳污染减少1/4
2012-11-9 来源:南方日报
珠江基本变清 “两河”整治全面达标
今年8月,来自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东莞、中山6城市的2000名“泳士”成功横渡珠江。环保部门表示,珠江水在2010年实现基本变清之后,水质仍在逐年好转。
自2006年广州市恢复一年一度的横渡珠江活动以来,从当初的广州一个城市组织,到广佛同渡,再到广佛肇携手,再到6市连游。正如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所说,“这充分表明保护珠江已经成为沿岸人民的共识,标志着珠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阶段性的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底作出了《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之后,历经流域13个地市8年投入逾550万元治水,珠江逐步实现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
8年间,全省共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960多项,珠江广州河段、佛山汾江河、东莞运河等严重污染河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底,珠江流域所有市县均建有污水处理厂,全流域共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66座,总处理能力1581.7万吨/日,比2002年分别增加8.2倍和5倍。从2010年5月开始,我省最后一个地级以上城市——广州的饮用水源水质也实现了完全达标。全省21个地级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
如果说珠江曾经是南粤水污染的剧痛,那么流经深圳、东莞、惠州的淡水河和石马河(下称“两河”)则是剧痛中的焦点——流域面积只有约2700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2000多家生产企业和800多万常住人口,径流量不到每秒10立方米,污径比竟高达8比1。
5年来,历经省人大、省环保部门连年督办,“两河”流域各市每年淘汰或转型升级10%的重污染企业,去年起又增加到每年淘汰20%。5年整治过程中,流域内深莞惠三市淘汰了46.7%重污染企业,建立了流域限批制度。
目前,“两河”治水投入超过200亿元,其中150余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年来,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新扩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新增日处理能力接近220万吨,总日处理能力达到306万吨。“两河”均可在今年如期实现阶段整治目标,其中淡水河已提前达到5年整治目标。
珠江、“两河”的整治仅是广东治水步步“发力”的缩影:
截至2009年底,广东67个县(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
截至2010年底,珠三角地区73个中心镇中共60个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广州、佛山、中山、江门四市中心区已经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省污水日处理能力累计超过2000万吨,配套干次管网19160公里。
一个个治污工程犹如钢铁战士,捍卫着南粤的绿色家园。从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我省主要江河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8%提高到了79%,升幅21.9%,重度污染水质比例从14.4%下降到了8.1%,降幅43%。
环保一体化成
绿色发展动力
君住珠江头,我住珠江尾,同饮一江水。
如果说空间的一体化需要交通网络拉近,那么在水体与空气质量保护的一体化上,各地有着天然联系,责无旁贷。我省突破了以往“环保是负累”的窠臼,不但各市自扫门前雪,而且在珠三角乃至全省统筹协调,联合治污,找到了以环境保护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2010年10月25日,随着东莞市创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现场考核验收,珠三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一年之后,中山、珠海又率先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吹响了珠三角城市群从环保模范创建,到生态城市群创建的号角。
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再到《亚运会召开前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方案》,无论是目标思路的确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成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机动车污染防治为例,珠三角九市在全省率先统一执行机动车第四阶段(国Ⅳ)排放标准,统一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仅亚运前,珠三角九市、汕尾市、清远市涉亚11市就完成17119个空气污染治理项目,是北京奥运会全部治理项目的3倍多。
上述统筹联动的经验,在跨界河流治理中也有所启发。根据《珠三角环保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深莞惠三市以严格环保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水质。三市每年淘汰20%的重污染企业,在2015年底前关闭淡水河、石马河流域内所有重污染企业。同时,在污染设施建设上,三市也在各负其责,协同发力。
省环保厅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空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计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机动车污染,尤其是将在珠三角地区推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联合减排,预计“十二五”末,我省PM2.5浓度水平较“十一五”末将有较明显的下降。
广东还从今年起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通过六大重点工程,把治水范围从珠江流域扩展到全省的主要流域,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河流的主干流扩展到支流和河涌。
GDSQZX.COM.CN
共2页 1 [2]
今年8月,来自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东莞、中山6城市的2000名“泳士”成功横渡珠江。环保部门表示,珠江水在2010年实现基本变清之后,水质仍在逐年好转。
自2006年广州市恢复一年一度的横渡珠江活动以来,从当初的广州一个城市组织,到广佛同渡,再到广佛肇携手,再到6市连游。正如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所说,“这充分表明保护珠江已经成为沿岸人民的共识,标志着珠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阶段性的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底作出了《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之后,历经流域13个地市8年投入逾550万元治水,珠江逐步实现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
8年间,全省共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960多项,珠江广州河段、佛山汾江河、东莞运河等严重污染河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底,珠江流域所有市县均建有污水处理厂,全流域共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66座,总处理能力1581.7万吨/日,比2002年分别增加8.2倍和5倍。从2010年5月开始,我省最后一个地级以上城市——广州的饮用水源水质也实现了完全达标。全省21个地级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
如果说珠江曾经是南粤水污染的剧痛,那么流经深圳、东莞、惠州的淡水河和石马河(下称“两河”)则是剧痛中的焦点——流域面积只有约2700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2000多家生产企业和800多万常住人口,径流量不到每秒10立方米,污径比竟高达8比1。
5年来,历经省人大、省环保部门连年督办,“两河”流域各市每年淘汰或转型升级10%的重污染企业,去年起又增加到每年淘汰20%。5年整治过程中,流域内深莞惠三市淘汰了46.7%重污染企业,建立了流域限批制度。
目前,“两河”治水投入超过200亿元,其中150余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年来,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新扩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新增日处理能力接近220万吨,总日处理能力达到306万吨。“两河”均可在今年如期实现阶段整治目标,其中淡水河已提前达到5年整治目标。
珠江、“两河”的整治仅是广东治水步步“发力”的缩影:
截至2009年底,广东67个县(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
截至2010年底,珠三角地区73个中心镇中共60个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广州、佛山、中山、江门四市中心区已经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省污水日处理能力累计超过2000万吨,配套干次管网19160公里。
一个个治污工程犹如钢铁战士,捍卫着南粤的绿色家园。从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我省主要江河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8%提高到了79%,升幅21.9%,重度污染水质比例从14.4%下降到了8.1%,降幅43%。
环保一体化成
绿色发展动力
君住珠江头,我住珠江尾,同饮一江水。
如果说空间的一体化需要交通网络拉近,那么在水体与空气质量保护的一体化上,各地有着天然联系,责无旁贷。我省突破了以往“环保是负累”的窠臼,不但各市自扫门前雪,而且在珠三角乃至全省统筹协调,联合治污,找到了以环境保护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2010年10月25日,随着东莞市创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现场考核验收,珠三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一年之后,中山、珠海又率先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吹响了珠三角城市群从环保模范创建,到生态城市群创建的号角。
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再到《亚运会召开前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方案》,无论是目标思路的确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成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机动车污染防治为例,珠三角九市在全省率先统一执行机动车第四阶段(国Ⅳ)排放标准,统一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仅亚运前,珠三角九市、汕尾市、清远市涉亚11市就完成17119个空气污染治理项目,是北京奥运会全部治理项目的3倍多。
上述统筹联动的经验,在跨界河流治理中也有所启发。根据《珠三角环保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深莞惠三市以严格环保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水质。三市每年淘汰20%的重污染企业,在2015年底前关闭淡水河、石马河流域内所有重污染企业。同时,在污染设施建设上,三市也在各负其责,协同发力。
省环保厅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空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计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机动车污染,尤其是将在珠三角地区推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联合减排,预计“十二五”末,我省PM2.5浓度水平较“十一五”末将有较明显的下降。
广东还从今年起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通过六大重点工程,把治水范围从珠江流域扩展到全省的主要流域,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河流的主干流扩展到支流和河涌。
GDSQZX.COM.CN
共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