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吸引力排名第一,深圳如何保住“元根”
2016-5-10 来源:标准排名
在中国,北京与深圳,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分别代表了两种发展形态,一北一南,双雄兀立。
深圳近年房价飙升,引起全国关注。2015年一年,深圳房价涨幅竟然超过50%以上,位居国内第一,而经过此轮狂涨,深圳的房价已经从北上广深中的小弟跃升为大哥。深圳一个小区的市场价,已经可以抵上排名全国第五的深圳机场。在北方,北京则成为房价上涨的永恒之城,近十年来,房价近似神话。
一直以来,房价之高低,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城市重要程度的指标之一。深圳房价狂飙突进,固然体现了深圳在全国地位的突进,但也存在很大隐患。有报道说,近一个月来,深圳楼市在政府调控之下量价齐跌,但长期来看,是否有序有效仍有待观察。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权力在资源配置中往往起到更大的作用。
深圳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在中国大陆,深圳一度是市场力量释放最为强劲的地方,亦是市场之花盛开最鲜艳的宝安之地。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深圳冠绝全国。但是在城市权力体系中,深圳却泯然众人。而楼市,恰恰是受到权力干预极大的一个领域,深圳切不可东施效颦。
在标准排名“中国重点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上,深圳高居第一,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发展的结果。但是如今过高的房价,以及其他种种“高大上”的治理措施,正在对于深圳的吸引力、竞争力形成较大伤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北京为什么可以傲娇?
在中国,权力对于资源的强大控制力,惯性巨大。
自古以来,中国的财富与资源就集中于都城。自秦始皇迁天下富商集中于咸阳为始,中国的都城,不仅是权力的中枢,也是财富的中枢。
时至今日,这个格局也还没彻底改变。在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推出的中国富人地图中,中国富人最多的地方,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可以看到,中国的富人产生最多的地方,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不是经济总量最大的地方,而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权力中心,也是中国的财富产生中心,同时,北京还是中国的资源中心。
在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几个核心指标领域,北京独步全国。北京是中国重点大学最多的城市。最著名的两所中国大学清华和北大,均坐镇北京。在经济领域,100多家央企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总部驻跸北京,超过其他所有城市总和。北京还是拥有三甲医院最多的城市,可以说中国最好的医院都集中在北京。而北京作为一个北方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但是可以利用首都优势,先是调用河北的水,再通过南水北调,征用南方的水。
在权力体系的绝对优势,使北京集中了中国最多的公共资源。纵使北京近年雾霾重重,人们还是对其趋之若鹜。
四大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是直辖市,广深是副省级城市,它们不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在权力体系中也处于优势。
挟两大优势,所以人口源源不断流向这些城市。从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中,北京常住人口增长45%,上海增长37%,广州增长38%,深圳增长30%。
北京在全国的地位,犹如省会在各个省的地位。其机制类似。
2015年房价上涨的城市中,几乎所有的省会都位列其中。省会城市对于全省资源的吸附能力,正如北京之于全国。纵使是中国经济落后地方的省会,其房价也可以相对坚挺,无它,本省内最好的公共资源都在它的手里,而这种资源的拥有,并非由市场竞争得来,而是一种基于权力等级得安排。省会城市在省内的权力体系中处于顶端,是全省人无法绕过去的坎。连河北这种北京灯下黑的地方,省会石家庄仍然可以凭借强大的资源优势吸附人口。
所以,中国大部分的省会,不仅是政治上最强势的城市,也是经济上强势的城市。
只有极少数城市能够抗衡省会城市。如辽宁的大连之于沈阳,山东的青岛之于济南,江苏的苏州之于南京,浙江的宁波之于杭州,福建的厦门之于福州。而探究这些“B牌城市”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底气不仅在于经济实力,也在于政治实力。大连、青岛、厦门、宁波等城市均为计划单列市,其人权和事权多由中央直管,市委书记往往是省委常委,比肩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深圳在经济上与广州分庭抗礼,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其人权和事权可以相对超脱。
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安排,是按照政治地位排队。在这种体系中,直辖市处于第一个梯队,省会处于第二个梯队,计划单列市处于第三梯队,其他常委兼任书记的地级市属于第四梯队,一般城市处于第五梯队。
北京之强势,源自两大体系均占优。在市场体系中,北京相对尚可,在权力体系中,北京独步天下,在公共资源方面有绝对优势。所以,北京的房价一直看涨,均价突破十万指日可待。只要按照权力等级分配资源的模式不改变,只要最强势的央企、最好的学校和医院都集中在北京,北京的房价就不会跌。
北京的房价上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北京可以撒娇,可以傲娇,全国上下,见怪不怪。
深圳为何不可任性?
深圳房价飙升则令人忧虑。北京可以撒娇,深圳却不可任性,因为在城市权力体系中,深圳没有任性的资格。
深圳虽以特区立市,但如今在本质上不过是数十个副省级城市其中的一个。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中,根本无法与几个直辖市比较。四大直辖市中,纵使除去北京,其他三个直辖市也有数十家央企投资,它们获得的政策性资源倾斜优势,非深圳可比。在权力体系中,还有数十个省会城市,以及其他计划单列市与深圳并驾齐驱。深圳在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中,不仅经济总量排名末尾,政治地位也是排名末尾。
即使在广东省内,深圳所拥有的公共资源也比不过省会广州。
在211大学体系中,广东有四所,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这四所大学都在广州。深圳本土最好的大学,也就深圳大学勉强拿得出手,而且在广东并不强势。而在全国三甲医院系统,三甲医院几乎被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瓜分,深圳根本排不上号。在交通领域,广州拥有更强势的地位,航空方面,广州机场排名全国第三,深圳只排名第五,在火车交通领域,广州更是华南的枢纽,而且高铁直通东南亚,深圳只能算是偏安一隅。
在公共资源方面,深圳相对省会广州处于劣势,而北京和上海,在其所在区域处于王者地位,没有竞争对手,更无可替代。
而在市场体系中,深圳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也并非不可替代。深圳的平均月薪比广州高10%左右,但是房价却是广州的两倍。深圳纵有腾讯、华为等本土巨头,但是高房价的压力,已经使更多高素质人才产生迁徙之意。论经济总量,广州超过深圳,而在服务业、文化产业领域,广州亦领先深圳。广州的潜力巨大,对于深圳未来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在很多领域,深圳并非不可替代。不仅是广州,在高成本压力下,深圳的一些产业已经转移到了东莞。
毫无疑问,若放纵房价飙升,作为移民大城的深圳,很可能逼走部分人口。这些移民本就没有户口羁绊,逐水草而居,既然深圳的水草已经不再丰美,也就无可留恋。而且这些人口的主体是青年人,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连上海去年都出现了人口回流,深圳没上海的硬件资源,更不可阻止人口外流。若继续任性,深圳青年之城、活力之城的灵魂,将彻底丢失。
深圳,请保住你的“元根”!
保定闹剧,殷鉴不远。
一度传闻将成为首都副中心的保定,引起了市场炒家的疯狂追逐,最后,“陪都”之梦落空,被炒高的房价、物价,却害苦了当地人。
当下深圳房价飙升,固然有购房条件宽松的因素,如缴纳社保满一年就可以在深圳购房,比其他一线城市远为开放。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权力体系的暗示。深圳市委书记挟中央委员级别主政,使得关于深圳直辖的传言不绝于耳。某种意义上说,深圳房价2015年的不正常飙升,不仅是对于市场的期待,更是对于权力的期待。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步入全球最高行列。近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15年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显示,深圳房价收入比全国最高。深圳既非中国人均GDP最高城市,也非中国人均收入最高城市,获此“殊荣”,实为大患。
关于高房价对于城市的戕害,连直辖市都已感到不安。上海市委书记忧心忡忡,认为高房价会削弱上海竞争力,而重庆市长黄奇帆也认为,一根筋把低价推高,长远就使得工商业成本过高,造成经济萧条。
深圳已经遭遇挑战。前不久,一篇名为《深圳高房价的影响开始显现,实体产业大面积溃退》的文章风行,绝非空穴来风。
在消费端,深圳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只有2%,形势非常严峻,抬高的房价、物价,对市民消费能力形成挤压,恶果已现。
在生产端,深圳出现了实业滑坡。
深圳市内的工业大区南山区,是深圳高新产业所在之地。华为、中兴、腾讯等巨头均崛起于此。据相关统计,南山区很多企业出现了盈利能力下滑的现象,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20.2%,全区规模以上亏损企业达34.8%,比例惊人。
深圳虽然已经废关,但是作为传统“关外重镇”的龙岗,曾是深圳市区工业转移之后的新工业基地。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华为之后,龙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现负增长,利润总额更是下降达16 %。
在过高房价的压迫下,商业成本高企,创业环境恶化,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外迁。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大旗。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领先全国的管理体系,便利的商业环境,使深圳成为市场的热土,崛起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本土企业。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是除北京、上海之外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最多的中国城市。
而在最近几年,深圳也是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典型,在创新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广东半壁江山,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
一直以来,深圳以活力之都闻名,其开放包容独步全国。深圳的净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近几年一直在70%左右。年轻人的到来使深圳充满了活力,而移民之城利益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对于推动改革亦非常有利。
改革,锐气,活力,是深圳的生命所在。袁庚去世,世人哀叹“深圳已无元根”,某种程度上乃是对于深圳能否继续担当改革先锋的忧虑。
近年来,深圳社会活力逐步有所丧失,值得警惕。
1995年前,深圳平均年龄为25岁,而自2005年以来,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便逐步稳定在30岁左右,反映了深圳对青年人口吸附能力逐步下降,从而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利益格局,开拓进取精神萎缩,改革锐气渐失。
而无论是房价狂飙,还是一度出现的大运会赶人,以及近期出现的城管驱逐快递人员,都体现了深圳包容性和活力的下降。在 “中国重点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上高居第一,这是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最高的结果,是城市吸引力强大的最有力佐证,但如果深圳逐步蜕变为傲慢的权力之城,未来从何谈起呢?
市场之城,青年之城,活力之城,才是深圳的“元根”,才是深圳的永恒魅力所在。(来源:标准排名)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