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机制彰显责任政府本色
2016-4-14 来源:南方网
当前,改革攻坚任务繁重,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压反腐态势不减,一些干部产生畏难、观望的想法,“求稳怕错”,担心“做多错多”。去年以来,广东佛山市推出“三个区分”履职容误机制,尽职或免责,失职必追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4月12日 《人民日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推进改革开放伟业,关键是要有一支敢闯敢干敢担当、敢抓敢管敢负责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在中央从严治吏和强力反腐态势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干部出现了畏难、观望的想法,“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心理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这不仅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格格不入,贻误改革攻坚和事业发展的大局,也极易滋长不作为、慢作为的怠政之风。
干部干事有力,改革才能落地。改革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先行先试、“首吃螃蟹”难免犯错,因此一些干部担心干多错多被追责也无可厚非。但是“求稳怕错”绝不能成为“懒官怠政”的理由。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啃得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这个时候如果干部瞻前顾后、畏葸不前,改革势必难以推进,甚至可能前功尽弃。其实,老百姓最反感和诟病的就是官员不作为、慢作为,他们宁要一个在干事过程中犯错的官员,也不愿要一个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官员。
无疑,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失误与违法乱纪、“敢作为” 与“乱作为”的本质区别,消除干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后顾之忧”,形成保护和激励干部敢作为、能作为的政治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打造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在从创新试错、容错、纠错的机制出发,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据《人民日报》报道,广东佛山去年6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三个区分”履职容误机制,划定失误与错误、为公与谋私的政策界限,规定六种情形可“免予责任追究或者从轻、减轻处理”,明确“澄清机制”为受到错告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问题。这正是从制度设计层面为敢想事的干部“开绿灯”、为敢干事的干部“兜住底”、为能干事的干部“鼓足气”,必然能起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勇于探索的导向性作用,这也正是责任政府本色的回归,值得称道。
“撑腰”不放水,追责不打折。诚然,用“容错机制”来为干事创业者“撑腰”,对改革失误进行责任豁免,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但是,容错免责不是违纪违法的“保护伞”,绝不能让容错机制沦为问题官员推卸责任、逃避惩罚的“万金油”。笔者认为,防止容错免责政策被放大滥用,当务之急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容错机制,比如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规范认定程序,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科学评价、决策监督、纠错问责等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的一整套完整机制。唯有宽严相济、赏罚并举,让容错机制可信可靠可行,方能让改革创新者既守住底线,也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来源:南方网 作者:顾一娴)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推进改革开放伟业,关键是要有一支敢闯敢干敢担当、敢抓敢管敢负责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在中央从严治吏和强力反腐态势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干部出现了畏难、观望的想法,“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心理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这不仅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格格不入,贻误改革攻坚和事业发展的大局,也极易滋长不作为、慢作为的怠政之风。
干部干事有力,改革才能落地。改革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先行先试、“首吃螃蟹”难免犯错,因此一些干部担心干多错多被追责也无可厚非。但是“求稳怕错”绝不能成为“懒官怠政”的理由。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啃得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这个时候如果干部瞻前顾后、畏葸不前,改革势必难以推进,甚至可能前功尽弃。其实,老百姓最反感和诟病的就是官员不作为、慢作为,他们宁要一个在干事过程中犯错的官员,也不愿要一个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官员。
无疑,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失误与违法乱纪、“敢作为” 与“乱作为”的本质区别,消除干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后顾之忧”,形成保护和激励干部敢作为、能作为的政治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打造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在从创新试错、容错、纠错的机制出发,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据《人民日报》报道,广东佛山去年6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三个区分”履职容误机制,划定失误与错误、为公与谋私的政策界限,规定六种情形可“免予责任追究或者从轻、减轻处理”,明确“澄清机制”为受到错告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问题。这正是从制度设计层面为敢想事的干部“开绿灯”、为敢干事的干部“兜住底”、为能干事的干部“鼓足气”,必然能起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勇于探索的导向性作用,这也正是责任政府本色的回归,值得称道。
“撑腰”不放水,追责不打折。诚然,用“容错机制”来为干事创业者“撑腰”,对改革失误进行责任豁免,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但是,容错免责不是违纪违法的“保护伞”,绝不能让容错机制沦为问题官员推卸责任、逃避惩罚的“万金油”。笔者认为,防止容错免责政策被放大滥用,当务之急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容错机制,比如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规范认定程序,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科学评价、决策监督、纠错问责等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的一整套完整机制。唯有宽严相济、赏罚并举,让容错机制可信可靠可行,方能让改革创新者既守住底线,也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来源:南方网 作者:顾一娴)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