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近95%的法官有过辞职念头,中国的法官这么难当?
近95%的法官有过辞职念头,中国的法官这么难当?

2015-11-25 来源:读十号外

  昨日,一条“2660名法官生存调查,他们的压力从哪里来?”的帖子在几级法院法官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罗昌平”等大V也在微博转发该文,该帖称“法官群体对工作整体满意度较低,仅5%多的法官从未有辞职念头”,“法官是贴着强者标识的‘弱势群体’”。

  文章作者是最高人民法院直属机构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简称法研所)所长蒋惠岭,该文曾于11月18日在人民法院报理论版发表。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此起彼伏的法官辞职新闻,几天前,《一名法院常务副院长的辞职感言》一文在社交媒体刷屏,称湖北丹江口法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光明婉拒“马上当院长”,辞职北上当律师。

  记者从广东省三级法院了解到,今年陆续有多名法官辞职,包括多名庭长级法官;近5年,北京法院系统已有500多人辞职调动;在上海,2013年离职的法官就有70人,较上一年有所增长,而在2014年,这一数字为86人。

▲全国此起彼伏的法官辞职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温建敏

  A 一个惊人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近六成法官不满意现状,“压力大,太辛苦,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昨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一基层法院的陈法官刚刚开完庭,被问到“是否有辞职不当法官”的想法时,她想了一会,告诉记者:“还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是想法还不成熟,没考虑好去哪里。”

  事实上,与陈法官一样,有着“辞职”想法的法官确实大有人在。记者从广东省三级法院了解到,今年陆续有多名法官辞职,包括多名庭长级法官。

  不少法官接到记者的电话时,都仍在紧张加班。“已经靠近年底,我们的很多案子都要求在12月底之前结案,这段时间是最忙最紧张的时候。”一名法官告诉记者。

  据广州市白云区法院一资深法官告诉记者,逢周二、周四晚上,该法院所有的法官全体都要“强制”加班,大多数法官只有到周日才能跟家人聚个餐,且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每月只有200元的象征性补贴。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2660名法官生存调查,他们的压力从哪里来?”的帖子中,前半部分来自于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法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胡昌明所做的《中国法官职业满意度考察》,这份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调查结果:在2660名法官中,有94.47%的法官考虑过离开法院。

  据了解,胡昌明的这份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布,由法官自愿参与、匿名填写。自2015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660份,占全国19万法官的1.4%,问卷对象涉及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所属四级法院的院长、庭长及普通法官。

  其中,35岁以下青年法官有1250人,占46.99%,35至50岁的中年法官有1301人,占48.91%,50岁以上老年法官有143人,占5.38%,法官平均年龄仅为38岁。胡昌明得到的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法官中,只有12.37%的法官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只占1.28%,比较满意的占11.09%;评价为一般的占30.53%;感觉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34.89%、22.22%,两者合计高达57.11%。这意味着近六成被调查法官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

  法官工作任务重、审判压力大、收入回报低、法官职级低等四大原因,是胡昌明从调查问卷中得出的法官职业危机的原因。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660名法官中,经常性加班的比例高达65.04%,而从不加班的法官只有6.62%,有两成法官每天加班两小时以上。

  而在收入上,被调查法官中,月收入不到5000元的占80.53%,有27.41%的法官月收入不足3000元,而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法官,仅占3.09%。

  职位晋升途径上,案卷调查表明,整个法官群体职级相对较低,其中46.92%的法官位列公务员序列中最低的科员级。

  胡昌明分析说,通过对照法官的年龄与职级发现,法官的职级晋升也十分缓慢,35岁以下的法官科员占65.20%,而40岁的中年法官主体还是正、副科级,甚至80%的50岁以上资深法官仍然是科级干部。

  调查表明,超过7成以上法官都认为审判压力过大。在2660份调查问卷中,有3/4的法官认为司法环境恶劣,当事人信访、闹访导致压力大是审判的两大重要压力,认为案件数量多的法官在问卷调查中也超过了六成。

  此外,认为错案责任制度不合理,担心办错案件,领导、他人请托案件等因素也被认为是带来审判压力的重要原因。

  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这些因素作用之下,法官群体的离职倾向强烈,94.47%的法官考虑过要离开法院,其中57.37%的法官认真考虑过想要离开法院,而目前正着手进行离职准备的也有9.81%,从未想过离开法院的仅占5.53%。胡昌明认为,虽然目前正着手离职的法官比例不算太高,但是这些年富力强的骨干法官的流失将会给法院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优秀甚至合格法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法官大量流失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B 基层法官成流失“重灾区”

  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慕平就曾对外透露,近5年,北京法院系统已有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法官流失现象严重。

  而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法院辞职的法官超过70名,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2014年共有105人离职,其中法官有86名,在这86名法官中,有17个审判长,4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63人是年富力强的“70后”。

  刚刚从上海某基层法院离职的许洁(应采访者要求使用化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案多人少,收入偏低,没有晋升通道”是不少法官离开的三大理由。

  她认为,在各级法院中,基层法院是法官流失的重灾区,民事庭和执行庭又是基层法院中离职人数较多的地方。

  许洁告诉记者,民事庭和执行庭的律师对外接触的人很多,相对机会也多一些。离开的人之中,去向一般是律所、银行和大型企业。

  “走的大多是年轻的法官,40岁以下是重灾区!”许洁说,去了律所做律师的往往都是成熟的、稍微年长且有资源的法官。

  许洁还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月初,其曾在的法院就有一名85后的法官助理“裸辞”了,“据说是因为加班加到崩溃了”。

▲基层法官成流失“重灾区”

  C 带强者标识的“弱势群体”?

  在胡昌明所做的2660份调查问卷基础上,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蒋惠岭撰文《中国法官的压力管理策略》(帖子中标题为“与众不同的中国法官‘压力源’”)指出法官面临的压力多种多样——

  案件量压力、审限压力、权力干预压力、人情关系压力、社会舆论压力、当事人压力、责任压力、考核压力和保障压力,被认为是压倒法官的九大压力。

  蒋惠岭表示,曾有不少法官自称属于“弱势群体”,虽然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但从法官的“压力源”来看,法官的确属于带着强者标识但在重压之下的“弱势群体”。

  蒋惠岭分析称,在“案多人少”方面,一些案件比较多的地方,司法辅助人员不足,办案难度加大,一名法官平均每年仍要办理200、300甚至400多件案件。

  他认为,案件数量压力是法官面临的首要压力,在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仅靠督促法官的结案率或审限内结案率会影响案件质量,便会生产“粗糙的正义”,甚至会刺激诉讼案件的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蒋惠岭曾担任最高院司法改革办的副主任,他表示,权力干预压力仍是当今司法界不可回避的一种压力。尽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排除权力干预,建立了登记、通报、追责制度,但在司法改革过程中这种体制性的权力压力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在司法审判中,不少法官还必须面对当事人的“法外施压”——哄闹法庭、上访闹访、骚扰法官等,而司法又迫于各种压力不敢采取法律措施。

  蒋惠岭还指出,提高法官职业保障的改革已得到中央强有力的推进,相信这一体制性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必须提高法官的任职条件,改革法官养成制度,保证法官的精良素质。只有这一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意义的改革措施才能让充分的职业保障更具正当性。

▲权力干预压力仍是当今司法界不可回避的一种压力

  D “不能用悲观态度看法官流失”

  昨日,广东省高院一名法官张正(应受访者要求使用化名)告诉记者,法官的办案压力大确实是事实,而法官队伍有流失也同样是事实,但他认为:“不能用悲观的态度来看法官离职,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法律人才的重新调配。”

  张正表示,在法官队伍流失数量方面,今年不一定会比去年多。因为去年是司法改革刚刚开始的一年,不少法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而辞职,也有一些原本就有离开想法的法官也提出了离开。

  张正分析,在近年来的法官流失过程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基层法官流失特别多,因为基层案件多,压力大;二是业务骨干、精英流失多,因为他们面对的机会比较多。

  张正说,在落实了审判责任终身制之后,法官面对的压力确实大大增加。“这意味着所有责任都会集中到法官身上,以前的案子中不管是领导打过招呼的、有家属闹庭的等等,都会令法官的责任大大加重。”

  今年,立案登记制开始实施,案件数量井喷,这令法官要面对的疑难案件数量也会增加,增大了法官办案的压力。

  此外,他还透露称,据他了解,法官离开法院系统,大部分还是去了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而不是当律师和去企业。

  张正还认为,即将进行的法官员额制度改革,对于稳定法官骨干队伍、减轻办案压力将会起到正面影响。“尤其是一个法官配一个助理,这对于减轻法官事务性的压力也是有帮助的。”

  广州市白云区法院一资深法官也表示,在办案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该院今年仅有一名法官及一名书记员辞职,大大少于去年的流失数量。

  但在他看来,留住法官的重要措施是该院招聘了130多名审判辅助人员,法官办理案件虽然数量增加了,但事务性的工作却减少了,这也是未来法官员额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

  E 网友:留下有司法精神的人

  在“2660名法官生存调查,他们的压力从哪里来?”的帖子在社交媒体传开后,也引来了诸多网友评论,不少网友表示,每个行业都有压力,要正确看待法官的压力问题;也有网友表示,法官代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需要的是真正愿意留下且有司法精神的人。

  据网友“1938周思源”称:“法官很难当,常常要在良心和别的上犹豫、为难、让步、投降。但真正受过正规法律教育的有良知的法官,即使转行去干别的肯定可以干得很好。”网友“寿司就咸菜”则说:“请问哪一份工作的期待离职率很低?有意愿和实际离职是两回事好么?”

  一位微博名为“成都企业法律顾问”的网友则表示:“没关系,每年法律毕业生很多都找不到对口工作,难道还怕没人当法官吗?”

  个案他们为何离开?——

  上海法官傅荣不想早早看到事业天花板

  去年8月,上海某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傅荣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他曾经梦想的法官职业,到上海某律所担任律师,理由则是看不到职业前景。

  傅荣是一名法官,但他曾和其他公务员一样,站在马路边维持行人交通秩序。“想想挺可笑,刚刚还是一个站在马路边上的交通指挥协助者,一会就要穿上法袍出现在庄严的法庭上。”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只是其中一项,经常接访、参加各种会议,写各种总结、宣传也一度让傅荣疲于应付。

  傅荣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用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法官,却又没给法官宽广通畅的晋升渠道,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无法在法官身上充分体现。”

  傅荣说,有些基层法院的法官,奋斗了大半辈子,还是一个“科级”、甚至“股级”,这让很多法官心态颇为尴尬。

  他毫不讳言:“如果辞职前我已经和同资历的其他法院优秀法官一样,晋升为一定行政级别的管理型法官,或者成为具有独立裁判权的主审法官或审判长,可能不会这么快就辞职。”正因为看到了自己职业的天花板,傅荣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曾让他梦想的法官岗位。

  湖北某法院副院长

  做一名纯粹的法官很难

  11月18日,《一名法院常务副院长的辞职感言》一文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而辞职的主人公是43岁的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光明,而他的去处则是:到北京做一名律师。

  徐光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他的辞职有很多人表示不解。他称自己大学开始就想做律师,6年前曾经有过想放弃仕途做律师,但那一次没成功,现在再不跳出来就没机会了。徐光明说,甚至还有领导劝他“你辞职多可惜,距离法院院长只有半步之遥”。

  徐光明称,在行政化制度下的法律系统,要做一个纯粹的法官太难,即便不是院长、副院长,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官,也要应对各种会议。

  “我曾经问过领导,能否跟我分工调整,不想管这些法律之外的事情,但领导笑着说,好多人巴不得分管你这些核心要务呢,争取了几次都不成。相比之下律师更自由。”他还说,当市人民法院副院长月薪4000余元,听说北京律师行业平均年薪二三十万,但辞官北漂,不是首先考虑收入,只是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链接司改逼走法官?

  人民日报:员额制改革是定心石

  早在7月28日,人民日报就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基层法官离职现象发表文章称:适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免有人将法官离职与之联系起来,甚至据此“唱衰”改革,认为是法官员额制等改革举措“逼”走了法官。

  文章称,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无论是跨界人才流动,还是体制内外岗位转换,都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设限阻拦。单靠一纸禁令,也留不住人心。

  “离职潮”背后的制度隐忧,恰恰是司法改革的对象。压力大、待遇低、保障少、晋升通道狭窄、司法权责不清、职业尊荣感不足,都是促使法官“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上述问题,正是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

  ·END·图/部分来自中国网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