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脆弱性评估:危机管理关口前移
脆弱性评估:危机管理关口前移

2015-11-2 来源:学习时报

  2013年11月22日,青岛市黄岛新技术开发区中石化输油管线泄露导致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死亡62人,重伤入院136人。这次事故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方面:输油管道年久失修,腐蚀严重,隐患治理不力,输油管道系统缺乏安全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装置;应急处置不当,未及时采取警报、预警、设置特别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也未能第一时间疏散周围公众;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和安全素质,抢险人员未采用防爆措施和专用工具。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特大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输油管道泄漏,大量轻质原油进入排水暗渠,而有些地段与暗渠平行埋设的热力管道也可能增加原油可燃气体蒸发速率。在相对密闭空间里更易蓄积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性爆炸气体,任何一次随时可能出现的明火或火花都可以导致严重爆炸发生。对这种具有高度耦合性和复杂涌现性特点的事故应急处置难度极大,更加凸显了脆弱性评估的极端重要性。

  脆弱性与脆弱性评估模型

  1970年代,“脆弱性”概念被提出,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脆弱性英文原意是指物体易受攻击、易受伤和被损坏的特性。中文对脆弱性一般解释,脆是易破碎的性质,弱是弱小并易受挫。George等认为脆弱性是由暴露、抵抗力、恢复力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地区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衡量。联合国提出,脆弱性是由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及过程共同决定的系统对各种胁迫的易损性,是系统的内在属性。综合来看,脆弱性指人群、系统或其他感受体承受环境或社会经济方面的干扰和压力而受伤害的能力。脆弱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方面(比如经济能力、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建筑物的结构等)、组织方面(如通信系统、应急预案、救援计划等)和意识方面(如对待危机态度积极与否、警觉性如何等)。

  在危机管理领域,脆弱性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联合国曾提出一个新的风险评估模型:R(Risk)=H(Hazard)× V(Vulnerability)/C(Capacity),明确提出,应把脆弱性作为风险评估的一个函数,以取代经典的R(Risk)=L(Likelihood)×C(Consequences)模型。灾难(Disaster)的破坏程度取决于源发事件(Triggering Agent)与承灾体脆弱性(Vulnerability)之间的相互作用,即T+ V=D。

  脆弱性研究为我们分析公共危机预防体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脆弱性分析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关注这样几个方向:哪些人、事物、地区面对正在进行的人文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较脆弱?这些变化及其结果在不同的人与环境条件下是怎样被减弱或增强的?通过什么措施可以减少对这些变化的脆弱性?怎样建立更具恢复力和适应性的团体和社会?

  脆弱性评估是风险管理研究近年才推出的新概念。由于脆弱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耦合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分析评估技术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都带来许多困难,可以建立一个持续改进完善的脆弱性评估减控循环模型。第一步是把脆弱性管理列入危机管理总体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之中;第二步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开展评估,对收集的辨识、评估数据汇总统计和归一化处理,然后据此作出脆弱性分析报告;第三步是依据分析评估结果,结合危机灾难风险评价和应急能力评估情况,并参考危机管理总体规划设定的目标,制定脆弱性减控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落实;第四步是通过专项评估或应急演练等活动具体检验评估脆弱性减控计划与实施的具体效果,进一步提出今后减控脆弱性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的共性部分应成为应急准备制度化建设的内容,而另一部分的具体问题则应纳入总体规划或计划中,作为下次循环的“起始点”。通过周而复始持续性的循环过程使脆弱性不断被识别、评估进而有效减控。“脆弱性无疑是在面对灾害时唯一可以真正控制的因素”通过对脆弱性的减控,提高抵抗力(物理)和抗逆力(社会人文),降低或消除风险。这也公共危机预防体系的价值所在。

  脆弱性评估是危机预防基础上的关口前移

  脆弱性评估是危机预防基础上的关口前移,其任务是将所有可能造成麻烦的危机隐患一一列举出来,并确认这些危机隐患的性质。把脆弱性评估作为应急管理的起点,改变了传统应急管理对危机采取“刺激—反应”的较为被动的管理模式;引入脆弱性评估的应急管理模式和方法,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任务管理的优化。

  危机预防的目的是阻止或者避免危机的发生,其主要目标是在损害发生之前,预测和防止潜在的危机;对于那些无法从根本上阻止或者避免的危机,为了降低危机爆发的概率或者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所有的组织都需要为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前做好准备。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有句名言:“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方法。”这已为各国处理危机的实践所证明。危机管理预防第一,因为预防可以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减少发生危机的损失。与危机管理过程中其他阶段相比较而言,危机预防是一种既经济又直接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且有效的危机管理须是先发式的,而非反应式的。“隐患险于明火,预防胜于救灾”。在危机管理中,防范危机同样胜于处理危机,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能及早地识别出或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将之消灭于无形,是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方式。危机防范永远都要胜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不管事后的应对是如何的成功。

  然而,现阶段我国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处置轻预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然存在。危机预防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做得不实,隐患排查、脆弱性评估不全面、不深入,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隐患重视程度不够,危机事件早发现、风险评估研判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非法违法行为导致的重特大危机事件仍然多发。在危机预防基础上做好脆弱性评估,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危机事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点,灾难行为和脆弱性现象几乎涉及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领域,而且互相交叉、融合,脆弱性存在于危机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危机事件应急准备、响应及恢复的全过程。脆弱性是在危机发生前即已存在的客观条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才“涌现”。在危机发生之前,脆弱性具有潜在性或隐蔽性,这种不确定性的特征可使危机发生的“易感性”明显增加。系统内的这种涌现,不仅取决于在事故发生之前是否已经被感知或辨识,重要的是辨识出之后,是否采取了与风险相匹配的控制措施。同样重要的是,在危机发生前,使导致危机发生的潜在脆弱性能被识别、评估和控制。(作者:张小明 来源:学习时报)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