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路径之一块洁身自好的月饼
2015-8-12 来源:人民日报
说起中秋,大家总离不了我——月饼。我来自云南,我的伙伴云腿月饼、鲜花月饼这些年人气大涨。我就来段自白,说说怎么确保我的健康安全。
大多数人见到我,都是在中秋节前后,可实际上,我的出生却远远早于农历八月十五。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唐海英科长算是我的老朋友,用她的话来说:“咱俩的中秋节,比别人来得都早些、过得都久些。”
在中秋节前两个月左右,大多数月饼生产厂家和像唐海英这样的监管者就要开始忙活。
一般而言,我的保质期在30天—45天,短了、长了都不好。“短了不易运输、保存,容易过期;长了则很可能添加剂超标。”唐海英说。
其实这事好理解,要控制我的保质期,无非俩措施:一是控制我体内的水分,二是在我体内加防止霉变的添加剂。理论上添加剂加的越多,我的保质期也越长,可国家现在严格限制添加剂的使用,因此,你要是看见我身上标着保质期三个月或者半年,那可要提高警惕,因为有可能就是添加了违禁添加剂或者添加剂使用过量。
要确保我的健康,除了严防添加剂,更主要的是尽量减少手工操作。
要想进入云南经贸宾馆的月饼生产车间可有点复杂:换上全副武装的工作服不说,还要经过臭氧消毒。“整个生产过程,工人只会在和馅环节接触食品,还得戴手套、口罩,‘进口’的东西可来不得半点大意。”云南经贸宾馆董事长赵森林说。
赵森林和同事们为了我的健康可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是设备全部机械化,努力实现“人饼分离”。员工和我没有亲密接触,也就降低了微生物进入我体内的可能性;安装中央空调和臭氧发生器,我暴露在空气中时随时杀菌;提高产能后,也就压缩了生产时间从而可以尽量减少添加剂使用。
其次是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决不让一个次品出门。上游原料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确保不管是用做馅料的鲜花、蜂蜜,还是火腿本身都是合格产品;厂里的采购经理三年一轮换,供应商每三年进行一次重新招标,从而加强安全控制。
三是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再好的生产线也离不开人,必须提高人员素质。”赵森林说,小到员工指甲,大到添加剂使用,厂里都有明确规定,但落到实处离不开员工自觉。“要是员工图省事,遇到制度绕着走,那食品安全可就难保证了。”
曾有人投诉在我体内吃到了钢丝球,要高额赔偿。“有人劝我们息事宁人,我却坚持要到法院对质,因为我坚信我们的产品里不可能出现金属。”赵森林说,他们厂生产的产品包装后都会过一道金属探测仪,确保我体内没有异物。
食品安全,唐海英可不敢马虎。“是否添加了糖精钠?”“添加剂是否专人专柜?”查台账、看记录,检查生产流水线现场,由于“全副武装”,半个小时下来唐海英已经热得满头大汗。
其实唐海英现在挺有制度自信,“现在的处罚相当严厉,一旦查出食品安全问题,高额的罚款会让不少企业的生计都成问题。”
“有制度了有没有落实?”在唐海英看来,事后处罚永远比不上事前监管。“企业规范了,消费者放心了,我们也就省事了!”(杨文明)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