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2015-6-25 来源:新快报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昨日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蓝皮书的调查显示,当前,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由于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相较于微博,微信谣言的辟谣难度较大。
  ■新快报记者 华静言
  假新闻多首发微博
  互联网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海量信息的庞杂纷乱,虚假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谣言等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也渐渐开始影响社会安定。报告中,特别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微博、微信上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做了专门分析。
  报告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此后上海地铁方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了救助”。
  调查显示,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位列第二。此类媒体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10月28日的《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等。
  此外,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倾向于熟人间传播的微信,首发假新闻只有7%。

  微信谣言最难治理
  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做了“微信谣言的量化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匡文波在蓝皮书发布时表示,微信的谣言是所有谣言里面最难治理的。
  匡文波教授选取了去年影响比较大的8条谣言。“找到几百个用户,分成两组,一组告诉他这个谣言是微博上的,另外一组告诉他们这个谣言是微信上的。”调查结果“很有趣”,知道“谣言”来自微博的人,有38.5%表示“可信”。当“谣言”传到微信,相信的人高达66.4%。同样的信息,通过微信去传播可信度要高于微博。
  为什么在微信上的信息信任度会这么高?因为微信上的消息都是来自亲朋好友,而不是陌生人。在互联网上、微博上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是不认识,而微信的传播者与受众是认识的关系,这样谣言传播通过微信传播可信度远高过其他的渠道。

  周二微信里谣言最多
  微信谣言传播的基本特征为:数字夸大,文字理性,貌似理性让你相信,信息的不确定性很高,这些都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
  一份报告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
  将这625条“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随后在周六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从7大“谣言”主题典型文章数据库中挑选出35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如食品类谣言:转基因、辣条、假鸡蛋、寄生虫、瘦肉精)进行分析,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热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
  防骗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热度高的省份主要有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和广东。
  而对食品安全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的比较多的省份主要是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广东。
  报告分析称,总的来说,相对中部和西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各类“谣言”的关注度更高,这或许与该地区人群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记者 华静言)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