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无毒城市”把脉中山模式
2015-6-17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正在努力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市”和“无毒城市”,其经验和做法已获得全国禁毒办和国家公安部的肯定。然而,受到外部大环境和部分单位重视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真正实现“无毒城市”,且保持“无毒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
2013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把禁毒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资金和人力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并在市禁毒委员会的统一布局下,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投石问路,大胆探索,禁毒工作成效显著。严峻的毒情形势下,中山都做了什么?未来的禁毒之路又在何方?在“6·26”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山禁毒模式”链条中的一些关键人物。
禁毒三大队在北京介绍经验
6月14日一早,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三大队大队长罗维传就赶到了北京公安部禁毒局。稍微熟悉环境后,他将代表三大队“禁毒8人组”向全国禁毒系统的专家们介绍经验。此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因为工作出色,被评为全国禁毒先进集体,将于“6·26”国际禁毒日前通报表彰。
说起介绍经验,两件事让罗维传至今难忘。
一件源于2013年3月27日的“大收戒”。当时,毒情形势同样严峻的中山,大胆提出了创建“无毒城市”的目标,“大收戒”成为当时创建“无毒城市”的一个突破口。以打击和收戒为主的三大队不仅是主力军,还承担了制订方案、统筹指挥的任务。从这天起,他们和全市所有参与此次“大收戒”的同事一样,面临攻坚近一个月,几乎24小时不间断收戒吸毒人员。3月28日,罗维传难以忘记,这一天,24个镇区送到戒毒所的吸毒人员高达260 多人。许多民警都累得直不起腰来,有人甚至晕倒在地。
当年4月,中山民众公安分局查处了女吸毒人员慧英,民警依法对其作出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的处置。就在准备移送监所时,慧英说自己吸毒多年,亲戚朋友都远离了她,几年前丈夫也因吸毒而死,她现在与6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如果入监,儿子将无人抚养,可能会出现意外甚至饿死。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民警到慧英户籍所在地了解情况,最终做通了慧英姨丈的工作,让其收留了慧英的儿子。后来,罗维传跟踪了解,并将良好的情况告知强戒所的慧英,慧英非常感动。
“公卫合作”要继续深化
罗维传与王军工作关系密切。王军是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副院长。接收到病患吸毒人员后,罗维传会与王军联系,请医院接收治疗,符合强制戒毒条件后,再送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在“逢疑必捡,应收尽收”的禁毒指导思想引领下,全市数千名吸毒人员(多为非中山本地户籍)被陆续收戒上来,其中包括数百名患严重传染病的吸毒人员。收戒时,一些吸毒人员甚至以吞刀片、铁钉等物品抗拒收戒。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收上来后,须妥善处置,该治病的先治病,该强戒的强戒。“这条收戒之路,一方面避免再次出现 ‘抓了放,放了抓’的无用功;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萎缩毒品消费市场的目的。”王军理解市政府的目的。他说,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筹建的,以卫生部门为主体,公安机关全程保障的,为全省首家“公卫合作”医院。
医院2011年6月建立,到今年6月,刚好4年。据统计,2013年、2014年,中山市累计查处吸毒人员18380人次,比历年查处在册总和1.5万人次还多,收治病残特殊吸毒人员720 人次,实现了“应收尽收”。
在王军看来,“公卫合作”的南区分院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得扩建。这并不是说病患吸毒人员越来越多,而是复吸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吸毒者即使戒了毒,进入社会后,经不起诱惑,还可能“二进宫”。社会需要对他们更多的关爱。实际上,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准备扩建南区分院,加建两层,增加100张床位,免费收治病患吸毒人员。
“愿做世上最后一个相信他们的人”
王军跟李洁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不过,等王军把治疗后符合强戒条件的吸毒人员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后,李洁和她的团队就介入了。李洁是中山市联众禁毒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们会提前两到三个月走进戒毒所,与即将完成戒毒的人员做个案访谈,建立感情,无缝对接出所。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生存,他们招收大量的禁毒社工,为重新回到社会的“瘾君子”提供防复吸、帮扶转化等服务,被称为中山“全民禁毒”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口。
去年,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刘跃进在中山考察时,要求中山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戒毒康复新路子”。中山随后在石岐、东区、港口3个镇区试点,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探索建立了 “公安+社工+义工+关工+家庭”“五位一体”的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着力解决“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的 “三管”问题。
接受采访时,李洁手头有两项工作正在忙。一项是筹备即将于“6·26”国际禁毒日当天揭牌的联众社工开发区服务中心;二是筹备次日一早走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慰问活动,因为端午节马上就到了。
开发区服务中心是广东联众社工在中山的第四个点。此前已有东区、石岐区、港口镇三个点成功运转。服务中心采用的都是“社工+公安”联动康复帮教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戒毒康复帮扶管理的难题。去年,中山联众社工共服务戒毒人员1200多人次,安置帮扶就业700多人次。实践证明,“社工+公安”联动帮教模式在加强吸毒人员管控、降低复吸率、预防违法犯罪、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成效。今年我市正全面推广这一帮教新模式。
李洁说,从社工的角度出发,他们也有困惑。有些吸毒人员偷吸,在社工看来很正常,但他们可能就被作为复吸,重新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希望给他们一些改变的空间。”管理方面,社工不好招,而培养一个合格的禁毒社工更是不容易。“但这条路会走下去。因为联众的工作已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而大部分的吸毒者也愿意相信我们,在他们的心里,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们,就会迷失。不能说我们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或是组织,但我们愿意做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愿意相信他们的人,相信他们都能改变。”李洁说。
“中西医”结合是禁毒之道
李洁跟冯立洲也不太熟,但李洁说知道冯立洲是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支队长,打击贩毒和查处吸毒人员归他管。
罗维传赶到公安部禁毒局介绍经验接受表彰时,作为支队长的冯立洲一同前往。他的目的不是领奖,而是倾听全国其他城市禁毒代表的发言,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问道创建“无毒城市”的未来之路。
6月15日,取经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他还发布微信,在每位介绍经验代表的图片下面写下关键点。接受记者采访时,冯立洲说,通过听汇报和看现场,中山在禁毒工作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是,我们还想做的更好。从其他城市的介绍来看,中山需要继续发动社会力量,有许多力量实际上不用政府购买服务,只需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他们就会自己唱戏,不求回报。”
对于贩毒分子,要采用西医外科手术式的办法,直达病灶,把它给挖了,切了。而对于吸毒人员,要用中医调节的手段,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能量因素,使之慢慢向好。“‘中西医’疗法需要结合,如果我们仅仅用‘中医’,没有‘西医’,那么病情将可能扩散得很严重,最后无法医治。而仅仅使用‘西医’,可能把好肉当成坏肉给割了。所以‘中西医’结合,是我们禁毒之道。”
冯立洲说,全国其他一些城市在禁毒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介绍经验时,云南禁毒代表说,他们在云贵高原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禁毒检查站,专门检查缅甸、金三角过来的毒,收效显著;海南一个城市的妇联组织深度参与禁毒工作,为了到一户人家帮扶,一名工作人员进村被狗咬过9次,但始终没有放弃帮扶一个遭遇毒害的家庭。“我想,禁毒工作的路很长,方法很多,但首先要给吸毒者最起码的尊重,你不尊重他们,他们就到认可他们的地方去。哪个地方认可他?吸毒的地方。”
怎样尊重吸毒人员?没有危害到社会,就不能放在对立面处理。“吸毒从某种意义上是自残行为,如同我们喝酒,伤的是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是自制力不够,去偷去抢,危害了社会,侵犯了公权力,法律就应该管。所以吸毒人员只要不危害公权力,我们就应该给他们于尊重,与我们一样等同对待。另外,人在社会立足之本是什么?有工作,自食其力,能做些事情。”冯立洲说,“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考虑加强病患吸毒人员的收戒和对吸毒人员的社区康复帮扶工作,公安部禁毒局已经就这两个方面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现在看来,中山禁毒之路是对的,但如何做得更好,路还很长。”(作者:卢兴江)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