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年得失几何,诸多关切期待回应
2013-7-9
广州吹响垃圾分类总动员号角将满一年,虽然未见官方报告总结得失,但媒体却忘不了这个特殊的日子,纷纷对垃圾分类进展作追踪报道。其中有“干湿分开”成为一些街道社区多数市民习惯,部分街道垃圾减量超过10%等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人手、经费欠缺和垃圾袋不发居民不分类等问题。
从初现的效果及媒体主动参与组织试点、不懈跟踪来看,媒体和民间对这场垃圾分类“人民战争”的热情支持可见一斑。其所汇聚的能量对于垃圾分类的推进无疑是一股极大的动力,也会让人产生更理想的期待。
回顾一年历程,官方不可谓不重视,各级干部3200人出席总动员会,发出2012年底全市131 条街道全面实行垃圾分类、2013年底全市城乡铺开、实现垃圾分类三年内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等号令,市与各区订立“军令状”,宣示垃圾分类务求必胜的决心。后来,相继成立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咨委”,“百日回头看”,投入200辆崭新垃圾分类运输车,首度对海珠、天河、越秀区的6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验收评价,市领导率团到台北市考察,垃圾分类“雷声”不可谓不大。
如今,当垃圾分类推进来到一年的节点,无疑应对其得失有所总结反思。从媒体触觉所及的个别街道社区现状看,由于政府与媒体、民间的合力,垃圾分类的确在局部取到初步成效。但从上百条街道来全面考量,垃圾分类的实效与当初的期望值还有很大距离。仅是街头巷尾和小区有垃圾分类桶而不见分类、收运垃圾混装等现象随处可见,可见真正的垃圾分类蔚然成风依然还很遥远。
毫无疑义,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分类真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与习惯,需从宣传深入人心层面促市民观念的转变,从管理细节设置完善层面带动市民分类行为的养成,还需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衔接使市民不是“分了白分”。这就需要正视垃圾分类推进一年遇到的问题,回应公众与舆论的关切。
一方面,试点社区给居民免费发放几次垃圾专用袋之后停止,给居民以为不用搞垃圾分类的错觉而又将垃圾混合投放。应该说,这与宣传依然不到位不无关系,也与投入不足、垃圾收运费改革滞后等相关。目前迹象有垃圾分类整体雷声大雨点小之嫌,树几个“样板”的意义尚未体现。
具体到广州要借鉴台北的垃圾分类收运经验,台北重视收运一线人员宣传作用、采取物管、清洁公司代劳等灵活的垃圾收运方式、尊重市民自主选择倒垃圾的方式、保洁员可因为分类分不好而拒收、免收厨余垃圾的垃圾费等经验,这些广州还没入门。
另一方面,大动员之后不久就传出大手笔投入垃圾分类消息,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4亿元以上垃圾分类资金投入方案,垃圾分类器具购买、分类收运车辆购买、压缩站改造和补贴启动垃圾分类街道的宣传、推广、人员培训分别投入一亿多,垃圾终处理设施和固体废弃物办公室专项经费投入两亿多元。但现实却听到一片“缺钱、缺人”的叫苦声。这些投入如何分配,用在何处,绩效如何,应该有一个交代。
再一方面,高调推进垃圾分类,强调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是“原生垃圾零填埋,回收垃圾全利用”,而规划建设的6个垃圾焚烧厂点火调试、选址却密集行动,两者联系起来,难免使公众产生有关部门或对垃圾分类没有信心而做好一烧了之准备的猜疑,垃圾焚烧厂四面开花会不会造成未来能力过剩、资源浪费也存疑。没有相应的释疑,对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免会有影响。
诚然,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决心再大,一年时间也还很短。但市民期待见到的是垃圾分类的决心不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不流于口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到位,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不能给市民“不用搞垃圾分类”的错觉。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