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融入县域经济 主动脱贫动力大增
2013-5-17 来源:南方日报
河源,诚如这个清秀的名字,这座位于粤东北山区东江中上游的小城拥有着别的地方没有的蓝天碧水,是北回归线上少有的一块绿洲,然而这里却也是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下辖的5个县都是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近三分之一。
“2009年,扶贫双到工作刚刚开始启动的时候,我们就在说,河源头上有着‘三座大山’,人均GDP只有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自给率不足三分之一,扶贫开发重点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一位扶贫干部掰着手指向笔者讲述着这座与贫困斗争多年的城市。
2012年省定318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300元、100%的可开发在册贫困户实现脱贫。然而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下一步的扶贫工作应该如何展开?如何让好不容易走出贫困深渊里的人们不再返贫?
笔者探访河源,当地在过去几年通过建设扶贫工业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使人们看到了河源把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扶贫、把外力型扶贫变为内力型扶贫、物质型扶贫变为智力型扶贫的希望。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甘超强 通讯员 张松新 吴建章 李远来
注重“造血扶贫”
脱贫动力升级需要更大志向
“老话说,‘扶贫先扶志’,讲得真有道理。”河源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春华是个老“扶贫人”,干了这么多年,他的切身体会是,只有真心想脱贫的人才能扶得起来。面临着新一轮的扶贫,他在思考着,一个地区要想真正站起来,永远不返贫,是否也需要一个更加远大的志向,毕竟现在的河源也已经有所不同了。
河源建市时间比较短,以前的区位优势也不明显,虽然坐拥华南地区两大水库,环境优美,但是严格的生态约束,却也令这座城市没有搭上当初珠三角村镇工业勃兴的快车。
“其实河源距离广佛地区很近,也就200公里,但原先交通不行。说实话,在只有一条国道时,我们的区位其实和汕尾没啥区别,人家根本就不来。”在邓春华看来,正是过去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恶补,才激活了河源发展的动力。“过去谈不起,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利用好这种条件。”
“富民工业园是一座由市、县区、贫困村按一定比例筹资在市高新区兴建的扶贫工业生产基地,富民公司利用富民工业园进行招商招租,并以固定10%的年回报率定30年的模式回报给有股份的村委会。”背衬着身后整齐的厂房,河源市富民事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林小玲向笔者介绍道,富民工业园建设已投资2.83亿元,其中全市1127个贫困村自愿筹资达13005万元。
扶贫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很快实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大量贫困村一举脱贫,村集体收入由不稳定变为长期稳定,每个贫困村只要一次性投入15万元,就可以确保30年每年村集体收入都有3万元。人们梦想着,用这手中的扶贫款为当地经济搭建起一个更大的舞台,不少县都开始寻思着复制富民工业园的模式,借力产业转移的东风,打造起自身的产业基础。
注重“能力扶贫”贫困户华丽转身成县域经济飞翔基石
“等到基地建好了,招来了企业,乡亲学好了手艺,就一辈子不用怕了,这比给钱啥的都管用。”看过和平县狭小的县城,谁也不会想到在这里还会有如此正规的一排排厂房,工作人员打开卷闸门向笔者介绍着里面的各项标准化设施。
福和“双到”产业基地是和平县与深圳市福田区于2011年开始共同建设的,经过了三年的建设,眼看就将成型。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收租金400多万元,创造税收300万元,但更令和平县政府在乎的是,整个基地能解决就业岗位多达1200个。
按照现在的工资水平,当地一个工人可以获得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的收入就可达到2万元,平均到一个四口之家,每个人的年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再加上这些家庭从事的一些农副业所获得的收入,整个家庭的脱贫就不在话下了。
同样正在建设自己的产业基地的东源县也有着类似的考量。这座拥有着2.5万户共12.7万水库移民的县城,长期面临着帮助水库移民脱贫的压力。“大家当初分到的地都不多,一家一户搞农业底子太薄了,而且没有核心竞争力,一遇到问题,就亏掉了。”东源县水库移民工作局局长黄火兴表示,“现在有了这个园区,大家能来做工,学个一技之长,今后一辈子都有饭吃。”
而在东源县扶贫办公室主任巫来先看来,要想真正消灭贫困人口就要从他们的素质上和能力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整个县域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也有赖于这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爬升,“现在很多厂子只能来招普工,技术工人还是要从东莞和深圳找,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想一想,如果大家能把高级技术工人的手艺学到了,不仅自己的收入提升了,整个县里面的工业基础也就上来了,到时候再招商引资自然更有吸引力。”
跟上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原先的贫困人口有了一轮真正的华丽转身;而正是有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提升,整个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跟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原先单一的扶贫工作也有了更加有力的内生驱动力。
一线声音
南方日报: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扶贫工作的提升有怎样的作用?
何伟光:促进扶贫产业化是我们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这里面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高扶贫的“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有效的、可持续的增收路子,变“长远扶”为“扶长远”。
我们将继续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经验,指导和推动全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加大直接针对贫困户的投入,着力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大产业扶贫特别是长效项目的投入,做大做优特色产业,为贫困村贫困户打造稳定增收的平台。
南方日报:以和平县为例,县域经济带动扶贫工作的切入点是否就仅局限在工业发展上?
何伟光:坦率地说,和平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现阶段发展的出路在“农”,潜力也在“农”,但关键是必须转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抓农业。这个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升是一样的,搞农业,但也提升起来搞;原来工业水平没有那么高,现在有条件也可以进行升级,这样县域经济带动扶贫的切入点才能多种多样。
为此,我们已经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县不同区域、不同资源条件,重点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一是把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中部镇规划为工业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钟表、建材、电子通讯等产业,其中县城作为商业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房地产、教育、文化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要素向县城及周边集聚;
二是把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较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和南部镇规划为旅游休闲产业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及健康疗养产业;
三是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北部和东部镇规划为现代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水产养殖、旅游观光农业。
南方日报:为了实现您所说的这些经济发展的蓝图,和平县应该怎么去做好准备工作?
何伟光:要想实现以上的规划,扶贫开发就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做好各种软硬件上的准备。我们要搞工业发展的升级,就要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为了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我们也应该开动脑筋,想想怎么去挖掘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尽快形成旅游特色品牌;谈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贫困群众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就更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了,猕猴桃、椪柑、茶叶、油茶、腐竹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了这么久,现在就要想着怎么去走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做出一番新的气象来。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2009年,扶贫双到工作刚刚开始启动的时候,我们就在说,河源头上有着‘三座大山’,人均GDP只有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自给率不足三分之一,扶贫开发重点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一位扶贫干部掰着手指向笔者讲述着这座与贫困斗争多年的城市。
2012年省定318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300元、100%的可开发在册贫困户实现脱贫。然而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下一步的扶贫工作应该如何展开?如何让好不容易走出贫困深渊里的人们不再返贫?
笔者探访河源,当地在过去几年通过建设扶贫工业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使人们看到了河源把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扶贫、把外力型扶贫变为内力型扶贫、物质型扶贫变为智力型扶贫的希望。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甘超强 通讯员 张松新 吴建章 李远来
注重“造血扶贫”
脱贫动力升级需要更大志向
“老话说,‘扶贫先扶志’,讲得真有道理。”河源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春华是个老“扶贫人”,干了这么多年,他的切身体会是,只有真心想脱贫的人才能扶得起来。面临着新一轮的扶贫,他在思考着,一个地区要想真正站起来,永远不返贫,是否也需要一个更加远大的志向,毕竟现在的河源也已经有所不同了。
河源建市时间比较短,以前的区位优势也不明显,虽然坐拥华南地区两大水库,环境优美,但是严格的生态约束,却也令这座城市没有搭上当初珠三角村镇工业勃兴的快车。
“其实河源距离广佛地区很近,也就200公里,但原先交通不行。说实话,在只有一条国道时,我们的区位其实和汕尾没啥区别,人家根本就不来。”在邓春华看来,正是过去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恶补,才激活了河源发展的动力。“过去谈不起,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利用好这种条件。”
“富民工业园是一座由市、县区、贫困村按一定比例筹资在市高新区兴建的扶贫工业生产基地,富民公司利用富民工业园进行招商招租,并以固定10%的年回报率定30年的模式回报给有股份的村委会。”背衬着身后整齐的厂房,河源市富民事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林小玲向笔者介绍道,富民工业园建设已投资2.83亿元,其中全市1127个贫困村自愿筹资达13005万元。
扶贫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很快实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大量贫困村一举脱贫,村集体收入由不稳定变为长期稳定,每个贫困村只要一次性投入15万元,就可以确保30年每年村集体收入都有3万元。人们梦想着,用这手中的扶贫款为当地经济搭建起一个更大的舞台,不少县都开始寻思着复制富民工业园的模式,借力产业转移的东风,打造起自身的产业基础。
注重“能力扶贫”贫困户华丽转身成县域经济飞翔基石
“等到基地建好了,招来了企业,乡亲学好了手艺,就一辈子不用怕了,这比给钱啥的都管用。”看过和平县狭小的县城,谁也不会想到在这里还会有如此正规的一排排厂房,工作人员打开卷闸门向笔者介绍着里面的各项标准化设施。
福和“双到”产业基地是和平县与深圳市福田区于2011年开始共同建设的,经过了三年的建设,眼看就将成型。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收租金400多万元,创造税收300万元,但更令和平县政府在乎的是,整个基地能解决就业岗位多达1200个。
按照现在的工资水平,当地一个工人可以获得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的收入就可达到2万元,平均到一个四口之家,每个人的年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再加上这些家庭从事的一些农副业所获得的收入,整个家庭的脱贫就不在话下了。
同样正在建设自己的产业基地的东源县也有着类似的考量。这座拥有着2.5万户共12.7万水库移民的县城,长期面临着帮助水库移民脱贫的压力。“大家当初分到的地都不多,一家一户搞农业底子太薄了,而且没有核心竞争力,一遇到问题,就亏掉了。”东源县水库移民工作局局长黄火兴表示,“现在有了这个园区,大家能来做工,学个一技之长,今后一辈子都有饭吃。”
而在东源县扶贫办公室主任巫来先看来,要想真正消灭贫困人口就要从他们的素质上和能力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整个县域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也有赖于这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爬升,“现在很多厂子只能来招普工,技术工人还是要从东莞和深圳找,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想一想,如果大家能把高级技术工人的手艺学到了,不仅自己的收入提升了,整个县里面的工业基础也就上来了,到时候再招商引资自然更有吸引力。”
跟上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原先的贫困人口有了一轮真正的华丽转身;而正是有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提升,整个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跟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原先单一的扶贫工作也有了更加有力的内生驱动力。
一线声音
南方日报: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扶贫工作的提升有怎样的作用?
何伟光:促进扶贫产业化是我们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这里面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高扶贫的“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有效的、可持续的增收路子,变“长远扶”为“扶长远”。
我们将继续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经验,指导和推动全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加大直接针对贫困户的投入,着力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大产业扶贫特别是长效项目的投入,做大做优特色产业,为贫困村贫困户打造稳定增收的平台。
南方日报:以和平县为例,县域经济带动扶贫工作的切入点是否就仅局限在工业发展上?
何伟光:坦率地说,和平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现阶段发展的出路在“农”,潜力也在“农”,但关键是必须转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抓农业。这个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升是一样的,搞农业,但也提升起来搞;原来工业水平没有那么高,现在有条件也可以进行升级,这样县域经济带动扶贫的切入点才能多种多样。
为此,我们已经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县不同区域、不同资源条件,重点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一是把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中部镇规划为工业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钟表、建材、电子通讯等产业,其中县城作为商业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房地产、教育、文化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要素向县城及周边集聚;
二是把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较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和南部镇规划为旅游休闲产业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及健康疗养产业;
三是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北部和东部镇规划为现代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水产养殖、旅游观光农业。
南方日报:为了实现您所说的这些经济发展的蓝图,和平县应该怎么去做好准备工作?
何伟光:要想实现以上的规划,扶贫开发就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做好各种软硬件上的准备。我们要搞工业发展的升级,就要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为了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我们也应该开动脑筋,想想怎么去挖掘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尽快形成旅游特色品牌;谈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贫困群众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就更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了,猕猴桃、椪柑、茶叶、油茶、腐竹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了这么久,现在就要想着怎么去走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做出一番新的气象来。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