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追赶,粤西靠资源更靠改革
2013-5-10 来源:南方日报
粤西,是地理学范畴,并不是规范的经济区域。粤西是一个文化区域,而非一个行政区域。湛江、阳江、茂名、云浮,4个地级市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广东省西部地区。
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然而,如今面临着发展不足的困境。数据显示,粤西有的城市人均GDP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共处一个大的区域,在资源、产业选择和发展水平方面有着共通之处,4个地级市除了要区域协调发展,内部也面临着竞争和合作关系,如何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当前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昨天的粤西专场网络建言围观会上,来自官方、学界的专家及知名网友齐为粤西发展建言献策。
活动实况,详见南网http://www.nfdaily.cn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徐滔 实习生 梁坤
嘉 宾
谭同学: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 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朱正国:九三学社云浮支社主委、云浮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刘国军:湛江市委党校教授,知名网友
黄 岩: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知名网友
王少杰:湛江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知名网友
(排名不分先后)
话题1
粤西有哪些资源优势?
“粤西的土地资源是珠三角地区完全无法比拟的。”谭同学说,但是在土地资源的使用方面,国土资源厅对建设指标的使用对粤西不利,因为它将绝大多数建设用地下的城镇工矿这一类型的用地指标基本上全部给了珠三角,粤东西北基本没有指标。
“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城镇的资本量过多,不仅不利于促进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一些地方,其实也不利于珠三角自己本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政过度依赖收土地租金,对发展不利。”他认为,一方面希望政策能给予粤西等地区一定的平衡,另外还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实施一些新的措施,“比如说对旧村进行改造,置换出相应的土地指标。”
谭同学还指出,除土地资源之外,粤西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其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较于先发展的珠三角地区,粤西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比如在农业经济上体现,可以经营和开发高端产品,例如绿色、有机产品。“这在珠三角地区,有非常大的潜在市场,但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很难做到,需要形成品牌经营。”
刘愿也补充说,粤西不同的地市甚至不同的县,都有一些资源上的优势。“湛江在钢铁工业上有相当的基础,此外还有海港优势。其他地区也多有自然资源。广宁、怀集等有很多竹子,这些都是原料,怎么深化加工、怎么增加附加值,需要进一步形成产业链。”
王少杰则认为,粤西特别是湛江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湛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湛江在宋朝时是非常重要的海上贸易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还是很重要的南方茶马古道。”
但他指出,粤西特别是湛江和茂名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造成了目前发展的困境。“现在粤西还是放在广东的范围内界定,这是没有前途的。如果这样的思路,湛江再放两个宝钢也没有用,因为这是站在小的范围来规划湛江。”
他建议,应该要将粤西放在北部湾战略意义下进行定位。“东盟10+1的合作机制形成的时候广东不参加,如今相当于广西主导,将湛江和茂名边缘化了。”如果能在国际视野中规划粤西,在“东盟10+1”的高度和视野基础上对粤西定位,粤西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
刘国军也认为,要敢有目标,发展才会有动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说‘北有青岛,南有湛江’,湛江的目标要更高一些,向青岛学习,这样发展的动力就会更足,前景也会更好。”
话题2
制约粤西发展因素有哪些?
广东的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是人均总量排名并不靠前,珠三角很发达,而粤西、粤北,包括粤东,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正是政府提出双转移、加速东中北这三翼发展的重要原因。
“加速粤西发展,很重要的渠道和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刘愿率先指出发展的软肋,“基础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等有形设施,另一方面是软的基础设施,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无形设施,目前广东省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是完全不匹配的。”
这点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从小学到高校,2011年广东的学生和老师的人数比是21.9,相当于22个学生对1个老师。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广东排名第11,在人均教育投入上广东要低于甘肃、山西、福建、安徽等多个省份。
从作为硬设施的公路建设来看,2011年广东约每一万人里只有0.48公里的高速公路,全国从低到高的排名中,广东位列第7,低于重庆和福建。刘愿至今对2007年的山东之行印象深刻,因为他发现尽管山东经济总量低于广东,然而公路建设似乎比广东好很多。众所周知,珠三角的基础设施并不落后,之所以省内总体人均公路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粤西在内的落后地区。
“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区位优势有可能是劣势,”湛江市委党校教授刘国军对此颇有感触,历史上的湛江在宋朝时是非常重要的海上贸易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还是很重要的南方茶马古道,“如今广州到武汉只需要3个小时,南宁到广州将来也是3个小时,而全国15个交通枢纽中心的湛江,目前的五条交通线却都属于劣势。”
基础设施也包括软环境,在刘国军看来,这是制约粤西发展的最大软肋,抓好社会治安和改善经济环境是吸引资本的先行因素。对此,谭同学表示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当程度上不仅仅是公共资本的力量带来发展,民间资本也占至少1/3。民间资本不愿意到粤西,投资环境是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上区域差异的形成有着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珠三角率先发展,就会有先行优势,任何东西都是会扎堆的,包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也是如此,相比较而言,对粤西的基础设施投入,效率非常低。”
目前省委对粤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加强,朱正国认为,这为粤西潜在的后发优势成功转化提供了希望。
话题3
粤西产业应该如何选择?
传统农业,钢铁石化等工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海洋产业,建言会上,面对粤西发展的产业选择,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惊天动地拉动,铺天盖地辅助,脚踏实地规划。”刘国军用形象的“三地结合”为粤西发展支招。在他看来,钢铁、石化等大项目是很重要的,其次是中小项目等配套产业。
而黄岩对此并不看好,黄岩认为作为央企的中石化、中石油对地方税收益处不大,而地方政府更多看中的是配套,这可能会带来非常脆弱的生态问题。
湛江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王少杰对此也有所担忧,“湛江市这两大项目做下去,湛江市25公里范围内的近海水体可能彻底变了,而深海排污,管道投资建设也耗资巨大。”
对此,王少杰认为,基于湛江、茂名、阳江都在海边,粤西的最大优势是发展海洋产业,这一方面可以实现后起直追,“湛江的两大项目都是传统产业,在这两个行业里发展实际上缺乏发言权,然而海洋产业在全国发展的起点几乎相同,青岛、宁波、连云港等也都处于起步阶段,对湛江而言,只要将教育资源整合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将有助于发展。经过5年、10年,海洋产业就可以培育起来。”
发展粤西经济,黄岩看好的是产业转移,“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在他看来,在人口高密度的粤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入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然很有效。
而在产业选择上谭同学瞄准的是以工业来拉动农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低附加值的产业进行升级。他举了个例子,云浮和肇庆都种植了肉桂,肉桂在全世界主要有两个产区,中国是云浮到梧州这一区域,另外就是越南。湖南人做红烧肉喜欢用肉桂,另外肉桂也是法国香水的重要原料之一。
“现在我们主要用来卖树皮做菜,另外就是将叶子用简单的蒸汽加工之后流出来的桂油便宜卖出去,而运到上海加工之后形成桂醛,价值翻了好多倍。这样的加工可以考虑由本地区来完成。”
谭同学认为在此基础上,云浮以及肇庆其他的几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如果能生产出达到绿色标准的产品,直接满足珠三角需要,就能形成某种分工,对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也可以使农民实现致富。
朱正国对此做了补充,他指出,农业发展很有前途,在种植上,大家可以自发推广,而农产品生产集中造成的后期市场问题,则可以通过政府协助解决,在这一问题上他认为可以通过大范围内推广农业保险来实现。
话题4
人力资源成粤西发展瓶颈?
“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核心是人。粤西要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教事业。”王少杰指出,粤西几大地级市在区域合作方面受益并不明显,反而由于产业重复造成了竞争,这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西地区缺乏切实可行的区域人力资源规划。
他分析认为,湛江去年实施了地方性的事业单位改革,而在工资方面实行的一些政策明显对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不利,为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带来困难。
粤西最近十年来吸引了不少人才,但最终出现流失,发展到今天,粤西事实上变成了珠三角的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外来务工者进入珠三角的跳板。“人才缺乏造成的后果是产业规划无法跟上,特别是湛江正在进行的石化项目和钢铁项目,呈现了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源无法与项目匹配的缺陷。”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湛江的两大项目都是传统产业,在这两个行业里粤西作为后方地区其实缺乏发言权。而湛江、茂名、阳江都在海边,最大优势就是发展海洋产业。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湛江高等教育资源基础好,有三所高校,特别是有中国两所海洋类的院校之一的广东海洋大学。“但是湛江没有将海洋大学的优势成功转化,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当地的产业和人力资源无法匹配。”
谭同学也指出,湛江及其他广东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多,但是绝大多数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不适合当地经济需要。目前产业发展仍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但如今的职业教育却办得与综合教育一样,学生上不了生产线。“换句话来讲,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这种经济结构的废人。”
刘国军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在从事干部教育工作中发现,现在领导干部中改革的积极性弱化、改革的目标已经疲惫化。“粤西地区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最终流失率很高,需要上下联动进行反思。”
来自江西、如今在湛江工作的知名网友黄岩以家乡的发展对比粤西,认为湛江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待提高。他说,产业转移对江西省的改变非常大,珠三角的专业镇转移过去,在江西赣州形成了“小厚街”、“小顺德”。“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
黄岩认为,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跟干部有关。在江西赣州,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非常大,冲劲也非常大。“如今在我江西老家,剩余劳动力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残疾人也可以成功就业,当地干部的任务由招商已经转化为招工。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冲劲很重要。”
话题5
如何看待区域发展不平衡?
朱正国认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合理性,同时也与经济模式有关。“珠三角一旦发展起来,就会有先行优势,基础设施的效益也会更高,相比而言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比较低,而劳动力自由流动则减弱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他指出,广东引进外资、港资,市场、技术、资本在外,劳动力在内地,土地在珠三角,这样的要素组合模式决定了资本必然是在沿海珠三角一带聚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如果模式没有大的变化,资本很难向内地扩展。“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到很高的时候,真正要转型,才会开始呈现往外扩散的迹象。”
据此,朱正国提出,相比于世界上几大沿海产业带,广东沿海产业带目前的密度还是相当低的,包括人口密度都不够。如果说珠三角的产业要转型升级,可以先使珠三角到达一个新高度,然后就可以扩散到外围一些的地方,比如说云浮的东部,环珠三角一带。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经济规律,不等于不合理,也不等于不公平。”朱正国认为,不均衡发展是有效率的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这需要我们有深化改革,最大的改革就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政府的财政来算,人均支出的差别不要太大就可以了。”广东更加应该先行一步,将整个广东看作是一个大平台,让企业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赚钱的地方。
刘愿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差距是合理的,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能不全部是合理的。他说,“我们不是要求一味地完全等同,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但是,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它是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可以加大投入。”他说,有人说西部建高速公路可能不比在珠三角建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高,但是在财政相对不足的时候,作为公共物品,需要财政倾斜加强在粤西的基础设施建设。
微博围观
@养生堂-堂主:粤西素来不乏能人,但光靠上面政策扶持、扶贫,自身整体综合素质不提高,尤其治安环境,各种陋习例如赌博等等,也是空话。环境留不住人才,筑巢引凤功夫未到家,怎扶?粤西本身天然条件不差于他人,大环境搞好了才是硬道理
@Heny-YUXIU:茂名信宜总是被忽略,之前官员问题,发展不起来,现在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广东新一轮重点扶贫21个县,居然没有一个是粤西的,失望。说好通往信宜的高速公路呢?荒废好久了。还有教育、医疗等问题,很落后啊!
精彩观点
◎谭同学
粤西应加强职业教育
在软环境方面,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湛江及其他广东地区的高等教育从学生数量来说不错,但是绝大多数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不适合当地经济需要,换句话来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一个高中毕业生或者一个初中毕业生做事情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将职业教育办的和综合教育一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工厂不能上生产线。现在要提高产业结构级别,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就是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现在很多同样的东西,同样的钢材、同样的机床,日本工人做出来的和我们工人做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差距比较明显。
◎朱正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等于不合理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也与经济模式有关,我们引进外资、港资,市场、技术、资本在外,劳动力在内地,土地在珠三角,这样的要素组合模式决定了资本必然是在沿海珠三角一带聚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如果模式没有大的变化,资本很难向内地扩展。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到很高的时候,真正要转型,才会开始呈现往外扩散的迹象,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今天说的云浮提前修高速、修高铁。
◎刘愿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发展规划要明确缺什么和有什么。首先是缺什么,广东的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很重要的渠道和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基础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等有形设施,另一方面是软的基础设施,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无形设施,目前广东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个经济发展速度是完全不匹配的。
◎王少杰
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粤西的地市主要竞争在于产业重复,在同一区域内,无法形成产业的合作,反而是竞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粤西地区缺乏切实可行的区域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能将产业规划与本区域的人力资源相匹配,地区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后劲。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核心是人。区域规划的落实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粤西要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教事业。
◎黄岩
产业转移需要提高干部“冲劲”
发展粤西经济,须旧话重提产业转移。以江西为例,产业转移对该省的变化非常大,在江西赣州有小厚街、小顺德,是将珠三角的专业镇转移的结果。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原因在哪里?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跟干部有关。
如果有绿色农业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没有,在人口高密度的粤西,资源土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可以借鉴江西经验。如今在我江西老家,剩余劳动力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残疾人也可以成功就业,当地干部的任务由招商已经转化为招工。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冲劲很重要。
◎刘国军
粤西发展动力在改革
广东、珠三角发展到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写照。粤西地区之所以现在落后,归根到底,是改革不到位、改革滞后、改革不彻底。粤西的发展可以总结为4句话。
第一句话,三地结合,即惊天动地拉动,铺天盖地辅助,脚踏实地规划。第二句话,软硬兼施。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区位优势有可能是劣势。第三句话,上下联动。作为一个在粤西工作的外地人,我认为粤西在某些方面被边缘化的倾向实际上是存在的。粤西各个市、各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具体有效的行动。粤西地区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最终流失率很高,需要上下联动进行反思。第4句话,一改到底。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然而,如今面临着发展不足的困境。数据显示,粤西有的城市人均GDP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共处一个大的区域,在资源、产业选择和发展水平方面有着共通之处,4个地级市除了要区域协调发展,内部也面临着竞争和合作关系,如何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当前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昨天的粤西专场网络建言围观会上,来自官方、学界的专家及知名网友齐为粤西发展建言献策。
活动实况,详见南网http://www.nfdaily.cn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徐滔 实习生 梁坤
嘉 宾
谭同学: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 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朱正国:九三学社云浮支社主委、云浮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刘国军:湛江市委党校教授,知名网友
黄 岩: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知名网友
王少杰:湛江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知名网友
(排名不分先后)
话题1
粤西有哪些资源优势?
“粤西的土地资源是珠三角地区完全无法比拟的。”谭同学说,但是在土地资源的使用方面,国土资源厅对建设指标的使用对粤西不利,因为它将绝大多数建设用地下的城镇工矿这一类型的用地指标基本上全部给了珠三角,粤东西北基本没有指标。
“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城镇的资本量过多,不仅不利于促进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一些地方,其实也不利于珠三角自己本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政过度依赖收土地租金,对发展不利。”他认为,一方面希望政策能给予粤西等地区一定的平衡,另外还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实施一些新的措施,“比如说对旧村进行改造,置换出相应的土地指标。”
谭同学还指出,除土地资源之外,粤西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其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较于先发展的珠三角地区,粤西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比如在农业经济上体现,可以经营和开发高端产品,例如绿色、有机产品。“这在珠三角地区,有非常大的潜在市场,但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很难做到,需要形成品牌经营。”
刘愿也补充说,粤西不同的地市甚至不同的县,都有一些资源上的优势。“湛江在钢铁工业上有相当的基础,此外还有海港优势。其他地区也多有自然资源。广宁、怀集等有很多竹子,这些都是原料,怎么深化加工、怎么增加附加值,需要进一步形成产业链。”
王少杰则认为,粤西特别是湛江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湛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湛江在宋朝时是非常重要的海上贸易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还是很重要的南方茶马古道。”
但他指出,粤西特别是湛江和茂名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造成了目前发展的困境。“现在粤西还是放在广东的范围内界定,这是没有前途的。如果这样的思路,湛江再放两个宝钢也没有用,因为这是站在小的范围来规划湛江。”
他建议,应该要将粤西放在北部湾战略意义下进行定位。“东盟10+1的合作机制形成的时候广东不参加,如今相当于广西主导,将湛江和茂名边缘化了。”如果能在国际视野中规划粤西,在“东盟10+1”的高度和视野基础上对粤西定位,粤西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
刘国军也认为,要敢有目标,发展才会有动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说‘北有青岛,南有湛江’,湛江的目标要更高一些,向青岛学习,这样发展的动力就会更足,前景也会更好。”
话题2
制约粤西发展因素有哪些?
广东的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是人均总量排名并不靠前,珠三角很发达,而粤西、粤北,包括粤东,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正是政府提出双转移、加速东中北这三翼发展的重要原因。
“加速粤西发展,很重要的渠道和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刘愿率先指出发展的软肋,“基础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等有形设施,另一方面是软的基础设施,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无形设施,目前广东省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是完全不匹配的。”
这点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从小学到高校,2011年广东的学生和老师的人数比是21.9,相当于22个学生对1个老师。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广东排名第11,在人均教育投入上广东要低于甘肃、山西、福建、安徽等多个省份。
从作为硬设施的公路建设来看,2011年广东约每一万人里只有0.48公里的高速公路,全国从低到高的排名中,广东位列第7,低于重庆和福建。刘愿至今对2007年的山东之行印象深刻,因为他发现尽管山东经济总量低于广东,然而公路建设似乎比广东好很多。众所周知,珠三角的基础设施并不落后,之所以省内总体人均公路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粤西在内的落后地区。
“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区位优势有可能是劣势,”湛江市委党校教授刘国军对此颇有感触,历史上的湛江在宋朝时是非常重要的海上贸易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还是很重要的南方茶马古道,“如今广州到武汉只需要3个小时,南宁到广州将来也是3个小时,而全国15个交通枢纽中心的湛江,目前的五条交通线却都属于劣势。”
基础设施也包括软环境,在刘国军看来,这是制约粤西发展的最大软肋,抓好社会治安和改善经济环境是吸引资本的先行因素。对此,谭同学表示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当程度上不仅仅是公共资本的力量带来发展,民间资本也占至少1/3。民间资本不愿意到粤西,投资环境是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上区域差异的形成有着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珠三角率先发展,就会有先行优势,任何东西都是会扎堆的,包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也是如此,相比较而言,对粤西的基础设施投入,效率非常低。”
目前省委对粤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加强,朱正国认为,这为粤西潜在的后发优势成功转化提供了希望。
话题3
粤西产业应该如何选择?
传统农业,钢铁石化等工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海洋产业,建言会上,面对粤西发展的产业选择,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惊天动地拉动,铺天盖地辅助,脚踏实地规划。”刘国军用形象的“三地结合”为粤西发展支招。在他看来,钢铁、石化等大项目是很重要的,其次是中小项目等配套产业。
而黄岩对此并不看好,黄岩认为作为央企的中石化、中石油对地方税收益处不大,而地方政府更多看中的是配套,这可能会带来非常脆弱的生态问题。
湛江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王少杰对此也有所担忧,“湛江市这两大项目做下去,湛江市25公里范围内的近海水体可能彻底变了,而深海排污,管道投资建设也耗资巨大。”
对此,王少杰认为,基于湛江、茂名、阳江都在海边,粤西的最大优势是发展海洋产业,这一方面可以实现后起直追,“湛江的两大项目都是传统产业,在这两个行业里发展实际上缺乏发言权,然而海洋产业在全国发展的起点几乎相同,青岛、宁波、连云港等也都处于起步阶段,对湛江而言,只要将教育资源整合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将有助于发展。经过5年、10年,海洋产业就可以培育起来。”
发展粤西经济,黄岩看好的是产业转移,“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在他看来,在人口高密度的粤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入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然很有效。
而在产业选择上谭同学瞄准的是以工业来拉动农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低附加值的产业进行升级。他举了个例子,云浮和肇庆都种植了肉桂,肉桂在全世界主要有两个产区,中国是云浮到梧州这一区域,另外就是越南。湖南人做红烧肉喜欢用肉桂,另外肉桂也是法国香水的重要原料之一。
“现在我们主要用来卖树皮做菜,另外就是将叶子用简单的蒸汽加工之后流出来的桂油便宜卖出去,而运到上海加工之后形成桂醛,价值翻了好多倍。这样的加工可以考虑由本地区来完成。”
谭同学认为在此基础上,云浮以及肇庆其他的几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如果能生产出达到绿色标准的产品,直接满足珠三角需要,就能形成某种分工,对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也可以使农民实现致富。
朱正国对此做了补充,他指出,农业发展很有前途,在种植上,大家可以自发推广,而农产品生产集中造成的后期市场问题,则可以通过政府协助解决,在这一问题上他认为可以通过大范围内推广农业保险来实现。
话题4
人力资源成粤西发展瓶颈?
“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核心是人。粤西要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教事业。”王少杰指出,粤西几大地级市在区域合作方面受益并不明显,反而由于产业重复造成了竞争,这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西地区缺乏切实可行的区域人力资源规划。
他分析认为,湛江去年实施了地方性的事业单位改革,而在工资方面实行的一些政策明显对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不利,为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带来困难。
粤西最近十年来吸引了不少人才,但最终出现流失,发展到今天,粤西事实上变成了珠三角的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外来务工者进入珠三角的跳板。“人才缺乏造成的后果是产业规划无法跟上,特别是湛江正在进行的石化项目和钢铁项目,呈现了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源无法与项目匹配的缺陷。”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湛江的两大项目都是传统产业,在这两个行业里粤西作为后方地区其实缺乏发言权。而湛江、茂名、阳江都在海边,最大优势就是发展海洋产业。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湛江高等教育资源基础好,有三所高校,特别是有中国两所海洋类的院校之一的广东海洋大学。“但是湛江没有将海洋大学的优势成功转化,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当地的产业和人力资源无法匹配。”
谭同学也指出,湛江及其他广东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多,但是绝大多数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不适合当地经济需要。目前产业发展仍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但如今的职业教育却办得与综合教育一样,学生上不了生产线。“换句话来讲,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这种经济结构的废人。”
刘国军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在从事干部教育工作中发现,现在领导干部中改革的积极性弱化、改革的目标已经疲惫化。“粤西地区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最终流失率很高,需要上下联动进行反思。”
来自江西、如今在湛江工作的知名网友黄岩以家乡的发展对比粤西,认为湛江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待提高。他说,产业转移对江西省的改变非常大,珠三角的专业镇转移过去,在江西赣州形成了“小厚街”、“小顺德”。“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
黄岩认为,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跟干部有关。在江西赣州,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非常大,冲劲也非常大。“如今在我江西老家,剩余劳动力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残疾人也可以成功就业,当地干部的任务由招商已经转化为招工。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冲劲很重要。”
话题5
如何看待区域发展不平衡?
朱正国认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合理性,同时也与经济模式有关。“珠三角一旦发展起来,就会有先行优势,基础设施的效益也会更高,相比而言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比较低,而劳动力自由流动则减弱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他指出,广东引进外资、港资,市场、技术、资本在外,劳动力在内地,土地在珠三角,这样的要素组合模式决定了资本必然是在沿海珠三角一带聚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如果模式没有大的变化,资本很难向内地扩展。“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到很高的时候,真正要转型,才会开始呈现往外扩散的迹象。”
据此,朱正国提出,相比于世界上几大沿海产业带,广东沿海产业带目前的密度还是相当低的,包括人口密度都不够。如果说珠三角的产业要转型升级,可以先使珠三角到达一个新高度,然后就可以扩散到外围一些的地方,比如说云浮的东部,环珠三角一带。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经济规律,不等于不合理,也不等于不公平。”朱正国认为,不均衡发展是有效率的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这需要我们有深化改革,最大的改革就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政府的财政来算,人均支出的差别不要太大就可以了。”广东更加应该先行一步,将整个广东看作是一个大平台,让企业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赚钱的地方。
刘愿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差距是合理的,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能不全部是合理的。他说,“我们不是要求一味地完全等同,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但是,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它是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可以加大投入。”他说,有人说西部建高速公路可能不比在珠三角建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高,但是在财政相对不足的时候,作为公共物品,需要财政倾斜加强在粤西的基础设施建设。
微博围观
@养生堂-堂主:粤西素来不乏能人,但光靠上面政策扶持、扶贫,自身整体综合素质不提高,尤其治安环境,各种陋习例如赌博等等,也是空话。环境留不住人才,筑巢引凤功夫未到家,怎扶?粤西本身天然条件不差于他人,大环境搞好了才是硬道理
@Heny-YUXIU:茂名信宜总是被忽略,之前官员问题,发展不起来,现在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广东新一轮重点扶贫21个县,居然没有一个是粤西的,失望。说好通往信宜的高速公路呢?荒废好久了。还有教育、医疗等问题,很落后啊!
精彩观点
◎谭同学
粤西应加强职业教育
在软环境方面,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湛江及其他广东地区的高等教育从学生数量来说不错,但是绝大多数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不适合当地经济需要,换句话来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一个高中毕业生或者一个初中毕业生做事情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将职业教育办的和综合教育一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工厂不能上生产线。现在要提高产业结构级别,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就是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现在很多同样的东西,同样的钢材、同样的机床,日本工人做出来的和我们工人做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差距比较明显。
◎朱正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等于不合理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也与经济模式有关,我们引进外资、港资,市场、技术、资本在外,劳动力在内地,土地在珠三角,这样的要素组合模式决定了资本必然是在沿海珠三角一带聚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如果模式没有大的变化,资本很难向内地扩展。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到很高的时候,真正要转型,才会开始呈现往外扩散的迹象,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今天说的云浮提前修高速、修高铁。
◎刘愿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发展规划要明确缺什么和有什么。首先是缺什么,广东的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很重要的渠道和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基础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等有形设施,另一方面是软的基础设施,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无形设施,目前广东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个经济发展速度是完全不匹配的。
◎王少杰
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粤西的地市主要竞争在于产业重复,在同一区域内,无法形成产业的合作,反而是竞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粤西地区缺乏切实可行的区域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能将产业规划与本区域的人力资源相匹配,地区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后劲。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核心是人。区域规划的落实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粤西要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教事业。
◎黄岩
产业转移需要提高干部“冲劲”
发展粤西经济,须旧话重提产业转移。以江西为例,产业转移对该省的变化非常大,在江西赣州有小厚街、小顺德,是将珠三角的专业镇转移的结果。为什么顺德家具产业、虎门的制衣业不能向粤西转移呢?原因在哪里?产业转移成功与否跟干部有关。
如果有绿色农业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没有,在人口高密度的粤西,资源土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可以借鉴江西经验。如今在我江西老家,剩余劳动力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残疾人也可以成功就业,当地干部的任务由招商已经转化为招工。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冲劲很重要。
◎刘国军
粤西发展动力在改革
广东、珠三角发展到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写照。粤西地区之所以现在落后,归根到底,是改革不到位、改革滞后、改革不彻底。粤西的发展可以总结为4句话。
第一句话,三地结合,即惊天动地拉动,铺天盖地辅助,脚踏实地规划。第二句话,软硬兼施。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区位优势有可能是劣势。第三句话,上下联动。作为一个在粤西工作的外地人,我认为粤西在某些方面被边缘化的倾向实际上是存在的。粤西各个市、各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具体有效的行动。粤西地区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最终流失率很高,需要上下联动进行反思。第4句话,一改到底。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